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菲薄书法的杨公骥祖父

(2012-02-25 18:39:40)
标签:

书法绘画

杨公骥

明清之际

生活随笔

世象杂谈

思想家

学者教授

杂谈忆旧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菲薄书法的杨公骥祖父

中耀

  杨公骥,河北正定人。著名社会科学家,文学史家。其论著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文艺、语言、训诂、考古、民俗等学科,在我国学界有广泛影响。

  杨公骥的祖父是清末秀才,平日里他手不离书,无书不读,所以学识广博,但他就是不赞同下功夫去学书法。

  他认为,书法既无助于人的品德,也无助于人的才干。书法仅仅是一个人在官场上应酬的手段,是读书人的门面装饰。写得一笔好字并非学问,特别是一个人不能以此为一辈子的职业。

  一个人如果为了装饰门面,为了装幌子,而把大好光阴消耗在练字的一横一竖、一点一撇的写法上,有识之士不为此也……

 我很赞成他的看法,写字不过是个书面的交流工具。写字可以写得好一些,但不必投入太多的精力。因为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我们不能为书法而书法,更不能为书法而丢下急需干的大事而不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更需要的是那些有才干,能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多财富的人才,而少些书法家也未尝不可。

  我的这种观点,也许会遭到某些人的责难,那就各走各的路吧。

  杨公骥的爷爷还由书法谈到中国孩子学习文字的问题,他说:“西洋人使用拼音字,不讲求书法,所以彼国的孩子就能专心致志的学习‘实学’。结果,他们科学发达,国力强盛。而我国的孩子,仅仅为了能念书,就得认识几千个楷字。本来这已是大难事,但人们还认为难得不够味,还得终日下苦功练什么‘真、草、隶、篆’。而且,要朝临夕摹,铁砚台磨穿,真的是误人子弟。此陋习不改,‘非亡国不可’”。

  仔细想想,他的话没有些道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