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学者、思想家——黄忠羲
(2012-02-25 16:26:49)
标签:
明清之际学者思想家黄忠羲世象杂谈忆旧生活随笔杂谈 |
分类: 八荣八耻人物 |
明清之际的学者、思想家——黄忠羲
中耀
黄忠羲(1610—1695) ,字太冲,号梨州,浙江余绕县人。他是明代著名的爱国者,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父亲黄尊素为人正直、有学识,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御史,是“东林党”(晚明时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他们在东林书院讲学,评议朝政,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称为东林党)中重要人物。后来党人杨涟、左光斗等人因弹劾奸臣魏忠贤遭逮捕杀害;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后来也被铺下狱。
黄尊素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在黄宗羲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交他识字。黄宗羲学习非常勤奋刻苦,每天起早贪黑读书。在他三十岁时,曾写一首《不寐》的诗:“少年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转头三十余年梦,不道消磨只数声。”感慨时光流逝之快。头两句虽然说的是睡觉,但是却真实的反映他少年读书勤奋的情形。他家中藏书不少,但他用两年多时间就全部读完了。没有了书读,他就借来书抄。为此,他特地在家中盖了一间书屋,取名“续钞堂”,凡是借来的书,他总是连夜抄完马上返还。由于他学习好,后来黄宗羲得以到学府去读书。
他17岁时,已被削职在家的父亲又被官府逮捕。临别时,父亲唯一告诉他的话就是:务必要好好读书……从此,他更加用功。
后来,他得知父亲在狱中被杖死。万分悲痛的他,更发奋读书,并决心为父亲报仇。
1842年,崇祯皇帝登基后,魏忠贤终被正义众臣弹劾伏诛珠。这一年,十九岁的黄忠羲立即写状纸代父向朝廷伸冤。
当魏忠贤的同党许显纯、崔应元等人在刑部大堂受审时,黄忠羲见许显纯狡辩多端,十分气恼的他突然手持事先预备好的铁锥把许刺倒在地,他还刺死了当年施行酷刑致父亲惨死的两个狱吏。在这过程中,黄忠羲慷慨感人的陈词和他的大无畏精神,感动了京城的百姓,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同情与保护,因此得以从轻处理。
返乡后,他依父亲的嘱咐,拜当时有学识的哲学家刘宗周为师(他又邀来约六十名学生)。他们昼夜苦读,学了“四书五经”、《十三经》、《二十一史》、诸子百家著作……在和老师学习外,他还在课余读了佛教、道教、天文历算、百家九流的杂著。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特别是熹宗朱由校,昏庸无能,又宠信阉臣魏忠贤。君臣狼狈为奸,谋害忠良,作恶多端,朝廷不稳。先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冲入京城;后有满洲贵族在吴三桂协助下,侵占北京登基。
在北方易帜中,流落在南方的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登基。但朝内仍然争权夺势,朝政为马士英、 阮大铖把持。黄忠羲与东林子弟上书弹劾阮大铖,后因逃避阮大铖的抓捕而逃回浙东。
当清军来犯时,黄忠羲曾组织义军“世忠营”多次对苦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清朝统一江南后,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怀柔政策。清朝政府不究往事,黄忠羲遂与老师刘宗周办书院讲学,著书立说。
康熙皇帝曾下诏招揽天下“博学鸿儒”,但黄忠羲以死相辞。清廷后来设馆修明史,史馆副总裁徐元再三礼请黄忠羲,黄仍不从。后来由其子黄百家与弟子万斯共同参与,从黄处抄录大批资料,并完稿后请他审阅。
黄忠羲的著述很多,主要有:《明史案》、《十五朝国史》、《永利纪年》、《明儒学案》、《易数象数论》、《勾股图说》、《明夷待访录》等多部,此外还有文集、诗集……
他的政治思想是否定君主专制,他说:“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断言“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还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在封建社会,他这种民主思想具有极大进步意义。
他特别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学校还应当对政权有监督和咨询作用。一切‘班、朝、布令、养老恤孤……’由学校主之,是出大政、行大礼的地方,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天子之所是未必是,王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共事非与学校。”国家行政大权归于宰阁,以限君主一人专制。而在宰相之上,则由学校监督,一切国政大计,由学校议决。这样,宰阁的官员就不会成为君主的御用官奴。
学校除向各府县输送合格的人才,还负责有培训、考核官员的作用。使那些不正直、有私心、不称职的官员能被及时撤下。学校的校长应当是学品兼优、有才能的贤者。能代表天下之“公利”,如果不胜任或失职,学生和社会人士可以罢其职务。
他说的学校有现代议会的性质和作用。他这种思想显然是从“东林书院”的经验而来,想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但未必适合各朝廷(朝廷基于自己的利益,当然根本不能采纳)、各社会。但是,如果执政者能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提供更多参政议政的条件和权利,显然能大大提高知识分子参与国事的积极性,使学校与国事结合得更密切,从而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多的好处,至少是一种较新的见解。
黄忠羲一生正直,具有很高的民族气节。当清军侵犯时,他坚决与之战斗。清廷主政后,他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埋头著述。他在思想、学术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世人所敬重。这与他父亲、老师的教育分不开,更主要的是他一生勤奋刻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