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应从幼儿抓起
李晓东
所谓早期劳动教育,是指较早地教育幼儿了解劳动的意义,培养其热爱劳动的心理意识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使之从小便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等。
然而,我们的家长会普遍认为:“对不懂事的孩子哪儿用得着劳动教育?孩子大了,自然会干活的。”特别是如今家家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对这种早期劳动教育就更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孩子还小,过早地劳动会累坏孩子;也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笨手笨脚,干活不多,添麻烦不少,不如自己干省心省事;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劳动时,万一磕了、碰了得不偿失;怕孩子因劳动耽误了学习、影响前途……等等。以致七、八岁的孩子仍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考上高中、大学后仍然不能独立地洗衣服、叠被子……自己独立生活。因此,有人管这样的孩子叫“抱大的一代”对他们充满了担心。
一、缺乏劳动教育引起的不良后果
事实上这种担心不是没有必要的,据媒体报道:一位大学生入学时,竟带了四床被罩和十几套衣服,预备脏了就换,最后捎回家去让家长集中洗涤。另一位中学住校生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多的时间复习功课考大学,竟向校领导请求,由他利用公休日去学校替孩子打扫卫生。还有一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考上国外留学生后,竟产生了严重的“出国恐惧症”,以至不得不丢掉了去外国深造的好机会。让人们为他感到遗憾的是,这名学生在走向世界之际,怕得不是学业上“拦路虎”,而是几乎人人都会的洗衣、吃饭。可笑之余,也让人感到我们的劳动教育以缺乏到何种程度!
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区的中、小学生劳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八所中学48个班的1941名中学生中,竟有38%的学生根本不参加劳动。有的连洗手绢、袜子、裤衩,甚至削铅笔也得父母代劳;小学生的情况就更为不妙:在被调查的11所小学61个班的2294名小学生中,参加家务劳动比例较大的是农村小学,占37.1%,而城区重点小学只有15.4%的学生干点家务活。从参加劳动的时间看,每人每天平均仅有0.2小时。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也最少。如下表:
国 别
|
美国
|
泰国
|
韩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中国
|
小学生人均
每天劳动时间
|
1.2
小时
|
1.1
小时
|
0.7
小时
|
0.6
小时
|
0.5
小时
|
0.4
小时
|
0.2
小时
|
可见,儿童的劳动教育问题,实在值得家长和整个社会的重视。
二、国外开展早期劳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要求孩子从小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是我们每位家长应经的职责,而且,在世界上有些国家甚至有法律条文规定。据资料记载,早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国,法律上就有规定孩子要帮助家长做家务劳动的条款:
六至十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
十至十四岁:刈草坪、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洗鞋子。
十四至十六岁:刷洗汽车、整理花园。
十六至十八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
上述条款,至今在联邦德国仍然有效。对于不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的
孩子,父母有权向当地法院提出诉讼,以便从法律上帮助孩子履行责任。
日本在教学计划中也文明规定:“要尽可能地抓住机会开展劳动体验学习,”使孩子“获得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同时促进理想的劳动观念和职业观的形成”。可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劳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然而对这一点,文明今天的许多家长尚未能充分地认识。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往往以为“树大自然直”。等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又望子成龙,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地爱孩子。这种想法是十分普遍的,也是十分有害的。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完全剥夺了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机。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实践证明:缺少早期劳动教育的孩子,长大绝不会成为心灵手巧的劳动者。起码在某种程度上,较一般孩子欠缺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在困难面前,也往往显得懦弱、缺乏坚强的意志……
缺乏劳动教育的弊病不只这些,据报载:近年来,日本常发生“家庭内暴力事件”。原因是:当今日本的许多父母,为了使子女能上大学深造,将来有好前途,便不让孩子劳动。如果孩子想到厨房干点活,父母会说:不用你干,你去学习吧!因此,有的十几岁的孩子地也不会扫,划火柴也觉得“可怕”。这样,孩子的物质欲望越来越高,劳动习惯越来越差,加之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促使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一旦他那不切实际的奢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对家人施行暴力。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与我们今天许多家长的所作所为何曾相似?他们的悲剧不正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吗?我们怎能不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三、怎样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热爱劳动光荣——这是做人的首要标准。”要想教育孩子成才,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
让孩子参加劳动,不仅是教会孩子怎样干活,更主要的是通过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自信心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这些正是增强孩子聪明才智的良好基础。
其实,幼小的孩子本身对劳动并无反感。相反,在那些年幼无知的孩子们的眼里,简单的家务劳动甚至算得上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往往愿意同家长们一道参与这种劳动,有时也喜欢独自干些新鲜事,并希望得到家长的赞许。比如:刚会走路的孩子便产生了“帮助妈妈”的意识。二三岁的孩子已开始有一种“自己干”的强烈愿望。若看到妈妈洗衣服,他也会到洗衣盆中翻个不停;看见爸爸钉东西,他也会模仿大人的样子,胡乱敲打。他要自己吃饭,往往到处撒满饭粒;他要自己洗脸,常常洗得满地是水……当孩子四、五岁时,则能按照家长的要求,收拾玩具、图书,甚至帮助家长浇花、择菜、取物……六七岁的孩子已能够承担家长指定由他完成的简单家务劳动了。比如:扫地、洗碗、擦桌子、洗手帕、收拾自己的各种东西……或者让他跟着家长学习买东西等等。
家长们只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对孩子的劳动方法给以耐心指导,采取循环渐进,因势利导的办法,孩子们就会较早的产生、并逐渐的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在开始对幼儿进行早期劳动教育的时候,切不可操之过急。一方面要注意从简单劳动开始,切不可过于复杂,使孩子无从下手或力不胜任。当孩子的劳动初步获得成功时,家长要注意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会使孩子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感而不断增长劳动的欲望。如果孩子想干的劳动难度较大,家长可在一旁随时加以指导,或者做示范,手把手地去教。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要防止孩子过早地产生“知难而退”“见硬就躲”的不良心理。
另一方面,要注意安排孩子的劳动不可过累。如果这种超负荷的劳动在短时间内不能让孩子体会到满意的结果,便会使孩子的兴趣索然,灰心丧气以至于对劳动产生反感。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生理发育。这一点需要我们当家长的格外注意。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已成为幼儿早期教育、提高幼儿智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每个家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许多关心孩子成长、盼望子女成才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了早期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着手实践。如果您也想使孩子成长为精明强干、能适应任何艰苦环境、具有独立生活的坚强意志、广阔的视野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强者,那么,请您尽早放弃溺爱和娇生惯养的方法,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