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错过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2009-06-19 16:27:49)
标签: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成才望子成龙教育孩子最佳时机早期教育理论潜能教育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很小的时候就练习书法,七岁时就已经写得相当好了。但他仍不满足,还希望尽快掌握更高超的书法艺术。一天,小羲之偶然在父亲的枕头底下发现了一本名叫《笔说》的书,随手翻阅,竟是一本专门讲述写字方法的书。他越读越高兴,竟自言自语的说:“要是早点看见这本书,该有多好啊!”而父亲见此情此景却收回了书,对他说:“你年纪太小,未必能懂,等你长大了,我再教你读。”小羲之迫不及待地说:“现在就让我读吧!如果等我长大了才学习笔法,那我幼年的时间就白白被耽误了。”他终于说服了父亲,按照《笔说》里讲的方法练字。结果,一个月内便有了显著的进步。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一些家长与王羲之的父亲似乎犯有同样的病。他们常常认为:孩子读书学习那是他学以后的事。对学龄前的孩子,当家长的主要任务是照顾孩子,让他吃得饱、吃得好、穿得暖,照顾他别被风吹了、雨淋了、磕了、碰了……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会影响孩子上学后的学习积极性,会累坏了孩子大脑而影响生长发育,甚至会损害孩子的寿命……
其实,家长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正如小羲之所讲的那样:“这样的父母,实质上是把孩子幼年的宝贵时间白白耽误了”。
国内外早期教育的实践证明:儿童三岁至六岁期间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幼儿三岁左右时,被称为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期”。据各种资料证实,三岁幼儿的脑细胞综合已基本完成,其脑重已相当成人的三分之二。就是说,此时的幼儿已经具备了接受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础。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儿童在三至六岁期间脑细胞生长发育最快,如果在这一时期,给幼儿大脑以及时的适当的良性刺激,大脑就能得到较多的锻炼,智力发育就会因此快速提高。因此,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相反,还会减慢大脑细胞的衰老,延长人的寿命。
曾经有人对世界上四百位伟人的寿命进行过统计:他们中平均寿命最短的是诗人,58岁;寿命最长的是发明家,79岁;而当时一般人的寿命却只有51岁。比如世界上著名的受过早期教育的神童——威特,他竟活了83岁;还有我们大家熟悉的郭沫若,他从小也受过早期教育,也活了86岁。所以,那种“用脑过早会累坏孩子”“小孩子太聪明会短命”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早期教育科学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智力算做一百的话,那么4岁时就会发展到50%,8岁时就能发展到70%。”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五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在这以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将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但你精心培植的这朵花是在五岁以前绽放的”。这种理论已为人们所公认。
西方的一些教育家甚至认为:“如果弹钢琴不从五岁开始,就不可能真正的精通。这好比农民错过了播种季节,无论再怎样加倍地去浇水、除草、铲趟也不会获得好得收成,原因就是错过了植物的生长期。”庄稼这样,动物和人亦如此。
科学家的科研结果表明:动物的生长有“印刻期”或叫“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它就无法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智力水平,而且终生不能挽回。比如小鸡的“母亲印刻期”就是它孵出蛋壳的最初几天。如果在它出生的最初几天里,它看不到母鸡妈妈,而是看到人,它便永远不会追随自己的母鸡妈妈,而把最初看到的那个人当作“妈妈”而追随。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1~2岁。国外曾有人试验,用两种语言与1~2岁的幼儿经常“交谈”,一年后,这个孩子熟练掌握了两种语言。而错过这段关键期,家长再怎样努力去教,孩子也很难能达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
比如大家熟知的“狼孩”,虽然她重新回到人类社会四年后,受到了人们加倍的教育,但她仍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仅仅学会了六个词,能听懂几句简单的话……
早期教育理论还认为:1~2岁左右是幼儿对图像的视觉辨认的关键期,若这个阶段教孩子识字(符号也是图像)则能取得最佳效果;3~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这时循序渐进地教孩子一些计数的知识,尽管有些抽象,他也会较容易的接受……
因此,为了使孩子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发掘出他们的最大潜能,我们必须尽早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人生是不能重演的,如果我们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期,耽误了孩子的发展,我们就对孩子犯了终生不能补救的严重错误而有愧于孩子。希望家长们注意掌握这一宝贵时机,切莫耽误了孩子。
欢迎浏览点评我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