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2008-11-14 14:05:46)
标签:
幼儿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科学勤奋刻苦望子成龙消费观教育勤奋教育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中耀
受诸多因素影响,人的消费观念也往往不同。作为家长,应当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人的消费意识取决于客观环境和条件,也就是说,客观给人提供怎样的物质条件,人们就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老百姓说:“富家富过、穷家穷过”就是这个意思。
出于社会的种种因素,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就高,如企业家、公司老总、明星、个体老板……他们住豪宅、驾靚车、吃酒店,不惜一掷千金;而那些下岗职工、低保户、农民……只求生活的温饱,哪里还敢奢望高消费。
但是,有许多家资万贯的富豪,却十分节俭。
股神巴菲特当年白手起家,祖父开杂货店,父亲搞投资,巴菲特却没有继承到一分钱。他14岁就利用课余时间挨家挨户推销饮料赚钱,他还当过送报的报童。他把辛苦攒起来的每分钱都用来投资。如今,他的身价估计有57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大富翁后,还住在50年前花31500美元买的老房子里面,但却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慈善事业。
节俭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微软创业时起比尔就非常注重节俭。他告诉员工:“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是我们的血汗钱,所以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尔出门坐经济舱;午餐经常吃汉堡包;不穿名牌服装,喜欢购买打折商品……平日里,比尔会选择便裤、开领衫、以及运动鞋,穿得像一个大学生。他生活的信条是:“一个人只要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他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比尔认为,自己的成功只与个人努力有关,而与金钱多少没多大关系。确实,比尔几乎所有创业的钱都是他自己在上学之余打工挣来的,而从来没有向父母伸过手。几乎所有人都钦佩他这点。
微软的员工都非常懂得节俭。因此一些人称这是微软的“饥饿哲学”。
比尔认为:在钞票中长大的孩子,养尊处优会让他们一事无成。比尔开表示:“我不会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样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所以,比尔夫妻终将全部几百亿的资产都捐赠给了慈善事业,捐给了最需要它们的人。
香港影坛明星成龙,每年收入几十亿。他却经常以身作则要求身边的人:去厕所方便的时候尽量不要两张纸一起拿,不能浪费卫生纸;洗手的肥皂要洗到不能洗才能丢;吃不完的盒饭不能随便丢,要打包带回去……
英国有很多处事低调的富人,他们有上亿的财富却节衣缩食,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他们却愿意花大价钱培养孩子勤俭持家的习惯。
说到消费的本质,消费不过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不能是为了消费。片面追求高消费只是为了一时的虚荣,短瞬即逝后也就没有了快乐。只有能为社会、为人民大众多做好事,多有奉献才能充分展示人生的意义。这正是上述富人之所以节衣缩食,而把全部财产最终投入慈善事业的根本原因。
还有一点:追求高消费的人,讲求享受、享乐,自然精力易于分散,这会影响他的事业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工作和学习上,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古往今来,许多过分追求高消费、享乐的富家子弟,终至成为“纨绔子弟”;而更多取得事业成就的成功者,多是从贫苦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没有能力、也不会去追求高消费,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和事业上,因而心无杂务,精力更集中,因此也更易于成功。如今的调查也显示:在学校里穿名牌、讲高消费的学生多半不属好学生之列。
鲁迅先生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了。”德国思想家卢梭说:“奢侈的必然结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这些话都有道理、值得我们思考。
现在中小学乃至大学里,盲目追求高消费的学生不少。他们甚至以摆阔来炫耀自己,当然其心思已经完全不在学习上;还有一些父母不是关心孩子学习,却极力给孩子穿好的、吃好的,以为这就是爱孩子,实际却是在惯孩子、害孩子。不仅使孩子养成不良消费观,养成高消费习惯,而且对他的成长进步没有一点好处。如今的很多年轻人想开好车、想住大房、想……在钱没有到手的时候,就已经异想天开地大手大脚地花钱,所以他们的钱总是不够花。欲壑难填的时候,这些年轻人往往会犯错误。
有的人提出“再富不能富孩子”也有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话说得都有道理。
为了培养孩子节俭的好习惯,拥有亿万财富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制定了家规:家族7至8岁的孩子每周只有三角的零花钱,11至12岁的每周有一元,12岁以上的每周有三元。这些零花钱每周发一次,同时发给每人的还有一个小账本,要他们记清楚每笔钱支出的用途。当下次领钱时需要孩子们将账本交给家长审查,钱帐清楚,用途正当的下周增发五分钱,反之则减。让我们借鉴洛克菲勒的经验,从小就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