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育儿亲子家教早期教育科学育儿书籍兴趣识字孩子天才聪明教育学生早慧理想成才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回民诗人丁鹤年
中耀
这里介绍一位受过早期教育的回民诗人——丁鹤年。
丁鹤年,
元朝元统三年(1335年)生于湖北武昌县。祖籍西域色目人。曾祖阿老丁和曾祖叔乌马儿都是经商的大富翁,元朝时因为支援忽必烈平定西北之乱有功,曾被朝庭以功臣的身份邀请到元大都(今北京)领功受赏。但阿老丁年事已迈,不愿当官,忽必烈就赐他封地并住进了京成。他的叔弟乌马儿和他的子孙都当了元朝的大官。
父亲职马禄丁从小生在官宦家庭,受过很好的教育。可是后来元朝政局不稳,官府内互相倾轧。所以职能禄丁没去当官。他家很富有,因为信仰宗教,他常常把自己的财产接济贫困人,所以名声极好。四十左右岁时,终被推让荐出来做官,因政绩好又被调到武昌。他为政清廉,不搞同流合污的事,
因此得罪上司而被解职。老百姓爱戴他,为他修了一座“积德堂”,恳请他留在武昌,这样他就在武昌定居了。
元朝统治者认识到要维护长期统治,必须学习汉族统治者的经验,于是译汉书、复科举,号召各族人学习汉族文化。
职马禄丁有四个男孩,一个女孩,他原本就有很好的文化素养,这时他又积极倡导孩子学习汉族文化。
也许是因为学汉文化的关系,到了丁鹤年这一代,子女们就以父名中的一个丁字为姓了。
职马禄丁为官时间不长,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在家教育子女,他的孩子因此文化教养都颇高。有三人登进士第,后来都出任官职。女儿丁月娥受父母和哥哥的早期教育,十分聪明伶俐,读过很多诗书,在当地也很有名气。
丁鹤年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系后来的母亲冯氏所生。因为小,所以他受到全家人的呵护和教育,特别是月娥姐姐比他大几岁,当他刚刚懂事时就教他念书、写字、背诗词。幼儿时他就接受了全家人对他的早期教育。因此他智能高,很小就读了不少书。稍大些,
家里又提前把他送到武昌南湖书院去读书。
他在学校年纪最小,但十分聪明懂事。他记忆力好,以至可以过目成诵。他的诗文也好,又十分用功,学习成绩非常突出,所以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他十岁时,已经能独立处事了,父亲想让他接袭叔父的官职。可他爱上了诗歌创作,于是谢绝了父亲的安排,决心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
他十二岁时父亲去世,
哥哥们都在外地当官,就由他主持发葬了父亲,他办事有主见、有条有理,乡亲们十分赞佩。按回族的风俗习惯,“素服短丧”就可以了,但他借鉴儒家礼仪,“斩衰三年”为父守孝,在此期间专心学诗。
十七岁时,
丁鹤年已经博贤群书,精通“诗”“书”“礼”三经。家乡人都知道他有学问,可是他还渴望学到更多的学识。这一年,豫章的著名学者周怀孝到武昌讲学,丁鹤年去学习。周先生在和众多学生接触中,看出丁鹤年学识宏丰,谈吐不凡,所以非常器重他。当这位老师要回去的时候,竟然定下邀丁鹤年同行,并要将自己才貌都好的女儿许配给他。丁鹤年想到几个哥哥都不在家,两位母亲年迈需要人照料就婉言谢绝了。
十八岁时,由于元朝的统治腐败,人民生活很困苦,各地都有农民起义,也传来起义军要攻打武昌消息。因为来自西域的色目人多在元朝当官,社会地位高,是农民打击的对象。为了安全起见,他把生母安置在乡下,带着他的“母夫人”职马禄丁正妻投奔镇江伯父处。
在镇江住了十年,除了帮助伯父做事外,就是习诗,他的诗已经做得不错了。这十年中,父亲的坟被盗了,两位母亲也相继过世,使他精神很痛苦。
他离开镇江,到浙东时任奉化知府的堂兄吉雅谟丁那里,很多人见丁鹤年学识广博、处事有见解,都要他出来做官。如御史大夫、江西道和闽海道都再三邀请他出任。可他看不惯官场上的一套,并且他一心想搞诗,所以一直不恳答应。浙东僉访僉都坚不花知道他不愿做官,就假意请他到自己家给孩子当教师,同时写信给朝庭推荐他到翰林院做编修,丁鹤年得知后便不辞而别。
堂兄吉雅谟丁也很有学问,会做诗,他们常常在一起吟诗论文,堂兄也多次劝他出来做官,为此他就搬到清真寺去住,使堂兄很后悔。
1360年丁鹤年26岁时,起义军攻打芜湖,嫁给望族葛通甫家的丁月娥,带领全家女眷逃难。为了不受乱兵的侮辱,她抱着女儿跳水而亡,同行的九名女人也赴水而死。丁鹤年和姐姐的关系极好,听到这消息十分悲痛,不顾危难奔往芜湖。人们已经把这十具尸体埋在一个墓穴中,
丁鹤年垂涙痛哭,亲手撰写了“十节墓”的墓碑树在坟前。
不久吉雅谟丁遭事,被贬江西,过去很多奉迎他的人再也不来看望他了,只有丁鹤年一人冒着严寒风雪,陪伴着心情十分沉重的吉雅谟丁奔赴江西,让堂兄感动待热泪湿巾,
也足见他品德的高尚。
吉雅谟丁很快又被召回,在昌国任知府,丁鹤年随他到昌国。当时义军四起,元朝已濒临绝境,但为人正直的吉雅谟丁还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地为老百姓办事。他除了公正的审理案件外,还巡视农村,鼓励百姓搞好农事。丁鹤年也帮他做些事,并且也写了一些反映这一个时期生活的诗,如《观太守昌国劝农》诗中写道:
东皋风日媚新晴,太守躬耕晓出城。
袅袅双旌穿柳过,萧萧王马踏龙行。
扶藜父老陪咨访,骑竹儿童远送迎。
岂意兵荒南北遍,化行沦海独升平。
赞颂了从兄为政的优异成绩,可惜这样的地方在元朝太少了。
不久吉雅谟丁死去,丁鹤年就以行医为生,但收入微薄,生活很贫苦。可他有时还救济穷人,而自己却不受别人的馈赠。因为他是色目人,为了逃难,后来就躲到寺院去。寺院中也有些懂诗文的高僧,以很高的礼遇待他。
1366年,
丁鹤年32岁时,元朝灭亡了,第二年他搬到定海(今镇海县)浃口的一个小岛上定居,这时他已经结了婚,给自己的居室起名叫“海巢”。他除了给人看病就是做诗,自己编了一册诗集名《海巢集》,另外还选元代诗人佳作编了一册《皇元风雅》诗集,这两册书都达到较高水平,由著名文学家戴良做序,可惜后来都已失散。
丁鹤年还到鄞县设馆教书,很多人慕名而来,他教的学生有的后来很有名气:
如浙东诗人“剡泥八杰”之一的金整就曾拜他为师。这个时期,
他的生活安定多了,
有很多人来求他写字、作画。但是他念念不忘父母迁葬的事,在他45岁时,他终于积了一点钱,告别了妻子,回到家乡武昌。事隔三十年,家乡变化太大了,费了许多周折才找到母亲的尸骨。经过半年的张罗,
总算为父母“并骨”了。可他因为操劳过度以至害了严重的脚病,竟至卧床不起。病愈后,武昌太守傅藻知道他学识、为人都好,宴请了他,并一再留他做自己的幕僚,他又谢绝了。
等他回到到“海巢”时,妻子已病故了,这太出乎他的意外了,万分悲伤的他写了一首“悼亡”诗:
别时如玉人,
归来死生隔,
日暮泣孤坟,
音客杳难得,
惟余坟上草,
犹带罗裙色。
相依为命的妻子亡故,使他精神万分苦痛,后来他最好的诗友——诗人戴良被朱元璋召进京,他在“海巢”住不下去了,50岁左右返回家乡武昌,以教书为业。
老年,他回到杭州定居,到90多岁才逝去(足见早教寿不长的说法毫无根据——作者)。
丁鹤年从从就培养了对诗歌的兴趣,一生不违初愿。但在封建社会,诗人没有什么好出路。他一生境迂不算好,但是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戴良曾评价他的诗: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忧国爱君之心”,浙江诗人说他:
“穷经博史,尤工于诗”,连《四库全书提要》中也说他:“鹤年既绝于功名,惟覃思吟咏、故所得颇深,尤长于五言近体,往往沉郁顿挫、逼近古人,一无元季纤靡之习。”评价都是很高的,从元朝到近代很多诗人都很推崇他的诗作。
应当说是早期教育培养了这位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