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章童年摘录

(2022-04-28 09:13:29)
标签:

文化

一九三四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申时(大约下午三时到五时之间),陈早春诞生在洞下村一间祖上传下来的普通屋子里。

诞生时,是他的大舅婆接生的,我们都知道婴儿生下来时,总是呱呱大哭,但他生下时,却无声无息,一声都不哭,捧在手掌心里很小,遍体长毛,像个毛鼠。接生的大舅婆皱着眉头说,这孩子怕是长不大的……

为什么生下来是这个样子呢?他的外祖母后来对他说:你妈怀你时,老是流奶,造成胎儿得不到吃的,营养不够,所以没有长好。当时要你母亲看看郎中,治治病,一是家里穷看不起,二是头胎,怕羞,所以就耽误了。

先天不足后天补,穷人自有穷人的补救办法,早春妈妈怕他长不大,只有依照迷信的方法,把他寄在别人名下,叫寄亲……

给孩子寻寄亲,曾经是洞下老家这一带的风俗,寄,即寄养的意思,以前医疗水平差,不容易把小孩养大,因而会去找一家福气大的人家,把自己家小孩名义上算成那家“福气大”的人家的孩子,从而使孩子顺利成长,那个孩子便成了他们的寄儿子或寄女儿,也就是俗话说的认个干爹、干娘。

他们当然不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家,人家也不会答应,那样的人家谁会认你这个穷小子。于是就在自然界中找。他的“寄父母”很多,有石头有树木,还有观音菩蕯,也有人。有一个寄娘,直到他读高小时,按例每年逢观音菩萨生日都要来到他家讨香火钱。观音菩蕯是他的寄娘,在人和神之间攀亲认故还可理解,居然长土界上一块巨石,每逢路过时,母亲都要他向它三叩六拜,说它是他的寄父。

这块巨石约有一米多高,半截埋在土里。人爬上去用石头敲它会发出“咚咚”的响声,里面似乎有个空腔。这个地方据算命先生说风水很好,村中一个富户就选在这个地方安葬。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些翻了身的农民都想依靠这里的风水改换门庭,纷纷在这里选址盖房安家,然而,没过几年,凡在这里安家的不是家里着火,就是死人,于是纷纷拆走,以后再也没人敢在这里建房落户。

幼小的早春,当时想他的“寄父”莫不是坐在这个石头里面羽化成仙了。还有一棵长相怪异的古树,他的妈妈也让他喊“寄父”,古树早已不在了,他却还活着。

鲁迅在《朝花夕拾》里说:童年是一条河,荡漾着美好的记忆,童年是一幅画,描绘多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欢唱难忘的幸福。噢,美好的童年!

人生最美好的岁月是童年,但是,在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幸福的童年。陈早春命运多舛,不到一岁刚会抓东西时,从吊脚楼上摔下,将头颅摔了一个大口子,据大人们说可以看到脑子里核桃状的结构,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才长好的,但留下了很长的白疤,小朋友叫他“早疤瘌”,同时落下了头晕的毛病,直到十一岁时才好。头晕病好后,脑子仍不够用,后来求学时,每节课都得按作息时间,在课间休息一会,才能继续上下一课,不然脑子就停摆了。

三四岁时,别人的孩子还在妈妈的怀里撒娇时,他已迈着蹒跚的步履帮助家里烧火做饭,拾柴禾,打猪草,翻红薯藤,到菜地去帮助拔草等杂活了。

五六岁时开始学干体力活,上山砍柴挑柴,翻地锄地,去水田里除稗草,割稻子,一次摆弄锄头,刨着了左脚大腿肚,将一块肉翻卷了上来,长大后仍留下一道白疤痕。回到家里,还得照顾弟妹,他们哭闹了,就背着他们到外面玩,玩过火了就揍他们。

晚上,母亲就着灶火或点一盏桐油灯打草鞋,他和弟妹为她打下手,将稻草草衣摘去,扎成小把,将它用木锤子锤酥,锤得像棉麻那样。手巧的,就试着搓草绳,作为草鞋的骨架。打六双以上草鞋可换一升米,可是忙一个通宵也换不够一顿吃的。晚上,得等到母亲纺纱时他们才能睡觉。

七八岁时秋收割稻子,割了一整天,累了,小手已经握不住镰刀,不经意将左手食指指甲处割成了两片,无名指却割掉了一块肉,落在稻田里。他痛得哇哇大哭,听到哭声,大人赶来为他处理伤口。处理的方法是,大人对准伤口撒了一泡尿,淋得他钻心地疼,然后将山脚下的刺木柴叶子嚼碎,带着唾液敷上,撕破带汗的衣袖子,将它包好。没想到,这土办法真灵,两个伤指没有感染,割成两半的食指居然又破镜重圆,只是一边没有了神经,像树皮一样附在那里,没有感觉。

父母在芋荷冲里犂田,田犁好了等着要耙耙地,托人捎信让家里人送,当时家里没有别人,他便自告奋勇扛着耙去送,与其说是扛不如说是拖,因为个子还没有耙高。这耙很重,上面有很多铁箍铁齿,铁齿长约一尺,横列一排有十多个,是壮劳力使用的农具。

他十五六岁离家到外面读书前,农村耕作的全部活计都学会了,唯独没有使用过耙。当时去送耙要经过几道田埂,几个山坳,全身吃奶的劲都使出了,在春寒料峭中衣服都湿透了,好在没有出什么事故。

一九五0年,农村已改天换地,贫下中农当家作主,打倒了地主阶级。他已十六岁,在农村也是个半劳力了。作为一个半劳力,他是当地第一个垦荒者,将竹子坑一个山顶,光冲一个山坳都开垦出来了,挖出的树根蔸柴蔸,摞成好几垛墙,当柴火烧了好几年才烧完。他从小就帮家里放鸭子,直到读高中时,每年暑假都得在家放一棚上百只的鸭子,四五十天出棚,将之卖了凑成学杂费。

他到了晚年想起小时候冬天去水田里放纂捉泥鳅,心中仍在打颤。这纂是捉泥鳅的工具,泥鳅进去了就出不来,上面铺一些剁碎的蚯蚓做诱饵,傍晚时下到水田里,半埋在泥鳅出没的地方,凌晨天刚亮就去取纂收获。冬天去取纂时往往要敲碎冰,赤脚下水,有时冰塊还会刺破脚,冷得全身瑟缩。有时收获上斤把泥鳅,拿到集上将之卖掉去换米。份量不够了就自家炒吃了,改善下生活。捉泥鳅这营生一直伴随着他的童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乡下这是司空见惯的事,这是农家刚脱下开裆裤的孩子就会做的副业。

再穷的孩子也有他的快乐,一种不谙时世天真的快乐,他们不懂事不知道生活艰难,更不知道产生艰苦的原因,只把自己的处境看作是老天的安排,从不去想它。

陈早春和所有的穷人孩子一样,虽然没有幸福的童年,但也有苦中作乐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跟着父母逛公园,坐过山车,玩冲浪,动物园里看野兽,北海公园荡起我们的双桨……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陈早春那个时代的孩子,山野就是他们的公园,就是他们的欢乐谷,参天的古木,茂盛的竹林,盛开的鲜花,享受不尽的新鲜空气时刻伴随着他们。大自然供给他们用之不尽的水果,一年四季不断嘴,春天,山上的枇杷、杨梅任你随意采摘,夏天,满山的野草莓让你吃个够,秋天,硕果累累的弥猴桃挂满枝头,漫山遍野的毛栗子尽可收藏留着漫长的冬日解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续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