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柱宗祠之一

标签:
摄影旅游落霞江西婺源百柱宗祠 |
分类: 游记 |
虎头瓦当下,是各种吉祥图案的砖雕。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
五凤门楼坐北朝南,门头上粗大横木和木门上均有木雕图案,如“二龙抢珠”,活灵活现,雕饰精美。屋顶是九脊顶。九脊顶也叫歇山顶,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种,因为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共九条脊而得名。五凤楼的特征是它的屋顶轮廓线不是直线,而是象鸟翼般展开的曲线,建筑学上通称为翼角。五风楼共有10个翼角,而且是成五对展翅,就象五对欲飞的凤凰。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把龙风装饰在飞檐上,龙飞风舞,栩栩如生,很有皇宫文化气息。
“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明清时期被徽派建筑用于祠堂门楼建造。
我一直抬头看上方,因为更多的精致在上面。祠堂主要建筑的梁枋、柱头、门楼都有雕刻装饰,题材主要是吉祥图案,山水庭园戏文等。木雕精细,线条流畅,砖雕细腻,制作精美。宗祠的木结构梁架奇巧多样,花纹图案丰富多彩。整个祠堂以细腻的木雕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雀替、驼峰等处均巧饰雕琢,采用深雕、透雕、缕空雕的技艺,人物鸟兽仿佛呼之欲出,山水花果无不形态逼真。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雀替、斜撑等构件,相互勾连迂回的巧妙结合,技术工艺和艺术相渗透,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不施彩漆而抹以桐油,显得清淡柔和而格外古朴典雅。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它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
,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
飞檐下方和门楣之间的花边图案框内,图像内容丰富多彩,极尽千姿百态,大凡山水人物、草虫花木、珍禽异兽以及各种锦地纹饰、几何图案,无所不收。题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寓意吉祥,或为具文学性的历史典故、戏剧等。木雕都是精细雕刻,典雅细腻,柔中透刚,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整体建筑给人的感觉是:结构紧凑,用材匀称,造型流畅,刚柔相济。
大门各方面的手法和雕功处理很精致,它的结构很复杂,为了正面和背面都有适当的形式、和谐的比例和正确的尺度,它以石门阀为界,内外两半分别处理,外半是华丽的三间“五凤楼”,内半是简单的一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科学的布局是百柱宗祠引起方方面面关注的主要原因,按专家的话:百柱宗祠布局很典型,由门屋、享堂和两层的寝室三部份组成,严谨地前后排在一根纵轴线上。
大门的四个石基刻“着鹭鸶戏莲”、“凤戏牡丹”、“仙鹤登云”、“喜鹊含梅”等吉祥喜庆纹饰。
跨过高高的石门槛就进入前院,前院直通正堂(又称享堂或经义堂),前院和两边的庑廊相通,中间有月台一座。祠堂建筑一般为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但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
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的质地感,不施丹青。门楼、门罩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画。隔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清水墙不加添涂料,处处显现出质朴的自然美。
这石门阀石雕的刀法,古朴大方,没有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那石竹节代表的是节节高升。
龙头顶的抱鼓石鼓一对,抱鼓石发展了宅门的功能构件门枕石,其等级是由门的等级决定的。抱鼓石是中国宅门"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是最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
看到这里,才是宗祠的一半,但是百柱宗祠建筑的木作、砖作、石作、泥作,颇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雕饰技艺精湛,题材纹样丰富,以其营造有度的恢弘规制,装点适宜的平实修饰,彰显着它的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