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桂柳古运河,怎么说列,说得细点,好多,说得专业点,咱没是搞古迹研究的。
还是说点通俗易懂的,简单点。
运河建成年代,背景了解下:
运河开凿于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修建运河的初衷是是军事需要,是朝廷为了通过西南重镇桂林来镇压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进一步开拓岭西,加强封建王朝对西南边疆的控制。
古桂柳运河,又名相思埭、陡河、桂柳运河、南陡河、临桂运河,与兴安灵渠相对,也称西渠,是桂林区域的一条人工开凿的古运河。它连接了漓江、柳江水系,开发水域面积达2000余亩,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纵横河汊密如蛛网。旧《临挂县志》曰“北有灵渠,南有陡河”。据史书载:“临桂陡河与兴安陡河(灵渠)并称为桂林府东西二陡河。兴安陡河居桂林之东,又称东渠;临桂陡河位于桂林府西南,称西渠,亦称南渠”。
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曾大规模重修该古运河,重修该运河是为了操近路,向征讨贵州古州苗民起义的军队运输粮草和军饷。重修后的古运河,既用于军事,又成为商贾通道,此外还兼有灌溉沿岸大量农田作用,是当时贯通桂林柳州的交通大动脉。该古运河工程,使桂北进桂中桂西进而入黔(贵州)的水路里程缩短七八百里。
陡门:陡门即在运河上建立的拦水闸门。陡门解决了河道陡斜、河水一泻无余的矛盾,截住了流水,保持了正常水位,满足了航运,灌溉的需求。
搞张图先。

图标的是整段的运河,全长20公里左右。
我们今天是以下庄段为中心,在运河附近的上下游转了下,路线不长,为高桥陡--高桥--下庄--鲢鱼脚陡--鲢鱼陡--门山陡--下庄
从下庄出来,走着不一会,见岔路上有青石板铺就的一条路,走了过去,一看就是一条古道。我想只是这古道弯曲,而且小了,所以,后人才放弃它不走,重新择道而行。
古道米余宽,想象了下以前的人推着独轮车挑着担来往的情景。

走没几分钟,见一小石拱桥,倒影极佳,型如满月,这个应该是小高桥。
小高桥左边又有一拱形不太明显的小石板桥。
桥头风水石柱。
那小山是右金蟾山,右金蟾山右边小石拱桥旁边又见一石板搭桥。
再走200米,到了鲢鱼陡。鲢鱼陡陡已多倾倒,料石散落河道中,陡门处宽4。2米,村民在这里蓄水。
雍正七年(公元1731年),时任两广总督的鄂尔泰从云南途经百色,北渡柳江,过永福经相思埭到桂林。在古运河上亲眼见到相思埭旧时所建鲢鱼陡一带“奔流急湍,垒石多以颓圮”、“急流上下,咫尺悬殊,石梁石哽,比栉触碍”。于是奉报朝庭,雍正皇帝“轸念西南水利,发帑兴修”。随后,鄂尔泰与大中丞金珙等人奉旨亲临勘察,“履地相度,目经心画,条具修理事宜”。然后根据需要开挖河道、疏浚河流、修建陡门、开凿影响航运的石埂石梁……,这次工程维修耗费人力、财力巨大,历时一年“建闸水之陡二十座,凿去碍船之石三百八十六处”。
竣工后的相思埭由侧重军事向多功能转变,军民两利:“近渠之田资灌溉者不下数百顷,水旱无虞,前此荒腾塍悉登膏沃。若乃舟楫之便利,惠贾通商,则自灵渠而北赴湖南,自鲢鱼陡而西道黔省之古州,粤土虽瘠薄,得此渠以储民富泽……”。据《大清会典事例(广西)》记载,自雍正十年开始,清政府为相思埭设置的徒夫增至40名,东西两渠各设渠目1名,负管理之责,国家每年由国库拨银60万两,作为修渠费用,随坏随修。与康雍乾盛世相应,相思埭进入全盛时期。只是到了后面,政府也不拨钱了,变成村民自己捐钱修,再后来,没人修。
于是到了现在,我们看见的,被冲得散落的,何止是巨石。
姓易的村民说这官印山下原来有个尼姑庙。

没见水先听得水流声,走近看,又是一陡,门山陡。
看见大量大块青石,陡门被封闭拆修成拦河坝,长约25米。
远处是凤凰山

民国后到了近代,因为陆路交通的发达,已经不在需要古运河来运转了。运河再无商船往来,只剩下当地村民,寂静地划着小舟,在一块块被渠水分割的田地间劳作,或者围起一个个“鱼塘”养鱼、养鸭。年久失修的相思埭,河道淤塞,陡门不是完全毁掉就是已经保存不完整了,真是令人感到惋惜。
这一段走下来,地方不大,看点蛮多,也见到了几个陡门。只是待以后有时间,这古运河的全段是要好好的去了解,去看下了。
如今的古运河,已经成为一处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只是因为在近2年,才有些户外的驴友寻到这里来,才慢慢知晓有这么个美丽的地方。现在的运河,冲其量就是睦洞湖在接些客人,但大多数只是游山玩水,而对于古运河的历史,很少有人去问及。当兴安的灵渠里重新散发着光彩,满载中外游客的游艇穿梭如鲫时,古运河停靠在渠岸边等候游客的小舟,却显得是那样寂寥失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