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贺街的宗祠文化

(2011-07-20 15:40:15)
标签:

杂谈

记录

纪实

旅游

贺街

贺街宗祠

贺州

情感

摄影

魁星楼

玉印浮山

历史

分类: 游记

 

在街口,有介绍 临贺故城的碑记:

临贺故城从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临贺县,至1952年9月贺县县治搬迁到八步,设立县治历时2000余年之久。城内现存文物古迹众多,包括有古城墙、寺庙、民居、石板街、码头、姓氏宗祠群等古迹、古建筑,这些古迹年代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治迁出之后,故城古风犹存。

贺街的宗祠文化

走进古城,两边古民居林立,古城内的街道全部为青石板铺垫,以小街、横街、十字街分为单块石板铺垫的街道,如上关街和下关街;三块石板铺垫的街道,如南门路;全石板铺垫的街道,如十字路。


贺街的宗祠文化

 

在街口,小巷转角处,这样的社庙有不少。这些倒是其次的了,在古城转悠的1个小时,我看见了10几间不同姓氏的宗祠。听老人们说原来一共有24座宗祠,以前有个文庙,可惜已经毁了,这些宗祠就分布在文庙的周围。

贺街的宗祠文化

码头水门边的观音,保佑大家出入平安。

贺街的宗祠文化

宗祠,又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地。民间的宗祠,在西汉才发展起来的,当时宦巨贾,豪门望族,都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到了明清,宗族制度发展成熟,祠堂成为家族人员聚集的地方。在人文发达的地区,建祠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祖宗崇拜和追源溯流的心理支配下,祠堂祭祀祖先往往要追溯到数百上千年之远。每个姓氏的宗祠都有自己的族规族约,宗祠的管理有专人来负责。今天的宗祠除了是祭祀的祖先,族人聚会的地方,也是交流信息的地方,比如,到有宗祠祭祀活动的时候,有很多游人或者外姓邻居也会来观看游乐活动,场面是非常的热闹隆重。


贺街的宗祠文化
黄氏宗祠,建于明永乐年14年《1416年》,是栗木寨始祖碧泰公裔孙正瑛公发起,联络湘粤桂3省毗邻黄氏宗亲共建的。


贺街的宗祠文化
堂室前后各3间,东西2庑各一间,中间天井。大厅正中是太始祖南陆公坐像,座下为3省宗亲供奉祖牌280多位,墙两边挂满历代黄氏英贤绘像。


贺街的宗祠文化
莫氏宗祠,建于清乾隆3年《1738年》,砖石结构,画栋雕梁。供奉的先祖是岭南唐代首魁状元莫宣卿。莫公为广东封开人,17岁就高中状元了。

贺街的宗祠文化

贺街的宗祠文化

贺街的宗祠文化

岑氏宗祠,光绪1883年,由岑春煊捐白银1万5千两所建,东边原来有孔庙〈已毁〉。1994年,由5省岑氏族人捐款重修,但是后来由于各方面原因,装修到一半搁置下来,周边的部分属地被居民占用。
贺街的宗祠文化

有些奇怪的是,在整个贺街看见的石狮子不多。
贺街的宗祠文化

贺街的宗祠文化
罗氏宗祠建于光绪1891年,为青砖青瓦平房。1991年维修过,大门对联:姓缘罗国 郡定豫章 

话说在惠帝3年〈前192年〉,大农公出守豫章,亲身在屋前后种豫章树,当时附属10邑,定为郡,从此罗家人就以豫章堂来做为堂号。

每年农历的10月初10,在祠堂纪念先祖,风雨不改。


贺街的宗祠文化
在文笔塔前面有2红墙庙宇建筑,后面那间是城隍庙,庙门前有一幅警示后人的对联: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

贺街的宗祠文化
这座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嘉庆丁丑重建,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动乱年代被毁庙宇荡然无存,1995年12月21日重建竣工落成。

贺街的宗祠文化

走进庙里,端坐在台上的是土地爷爷和土地娘娘。土地娘娘风冠霞披白色锈花袍,右手持如意。土地爷爷朱红朝服手拿善恶书卷。环顾四周,见墙壁上满是彩色绘画。彩色绘画总共二十幅,都是展示劝人行善,惩恶赏善,因果报应的庙堂宗旨,绘画活灵活现的把阴间里的阎王、判官、各种鬼吏的形象刻化出来,还有十八层地狱做恶人所要受的各种酷刑也展示出来,还有轮回转世图等。贺街的宗祠文化
陈王庙红墙绿瓦,气势雄伟,庙门两边分别写着:功垂千古、开漳圣王八个大字。
贺街的宗祠文化
庙门前蹲着一对石狮,石狮前的草地上立着一个水泥筑造的红色大香鼎。

贺街的宗祠文化
走进庙里,见陈王一身古代武将打扮出现在我们眼前。陈王前身原本是一个落弟秀才,在这里被爱戴推崇他的人美化成了威风凛凛的将军,只见他铜盔硬甲,手拿金裥,庄严肃穆的端坐在神台上。

贺街的宗祠文化

文笔塔耸立在眼前



贺街的宗祠文化
刘氏宗祠,2001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左倚贺江,右边是形如睡美人的瑞云山,祠后有千年古榕荫护,正前方是形状如笔一般的文笔塔。正厅安放300多个先祖的灵牌,祠内上分别悬挂两汉二十四帝图像和刘家名人伯温公、少奇公、向公,以及出生在贺州临贺故城的清光绪帝钦点翰林宗标公的图像。
贺街的宗祠文化
社公庙

贺街的宗祠文化

贺街的宗祠文化
陈氏宗祠建于光绪6年〈1880〉,岭南建筑风格,屋脊上浮雕琳琅满目,门口对联:“奉先思孝聚族于斯 ” 门口的一对雄狮增添了宗祠的威严。
贺街的宗祠文化

我跑过其他地方,象临贺古城这样在不大的范围内能够有这么多的宗祠出现,让人称奇。而每个宗祠的建筑形式也不同,庄严雄伟,整齐对称,或者为岭南建筑风格,再或是江南园林风格,又或是中西合壁的建筑形式,呈现出宗祠建造文化的多样性。而宗祠门口的对联或者是祠内的祖训碑,无不是记述姓氏源流,颂祖德宗功。启示后人不忘祖根,尊崇德,智,孝,仁,义,信的道德修养及做人的道理。古城宗祠文化的形成,反映了古建筑,古文化的人文景观的亮点。

 

在乡下跑的一些日子,我也曾碰到过一些地方搞这样活动,庆典,狮子游行,鞭炮声不绝,大会餐,同族人由不同地方汇聚而来,欢聚一堂。在今天,宗祠的意义不仅在于尊祖追远,继承发扬祖先的传统美德,更是激励族人团结奋进,创建新社会,新风尚的有缘之地。建祠祭祀是宗祠文化,它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是报本思源,睦宗敬祖,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在清明节,重阳节这样中国传统古老的节日里,避开都市的喧嚣,洗净凡间的尘埃,来到宗祠,对着祖宗的牌位三扣九拜,也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