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2011-03-24 11:23:27)
标签:

杂谈

西郎山

阳朔公园

钟灵山

独秀山

徐霞客

历史

纪实

记录

旅游

落霞

摄影

 

阳朔公园在我前面无数次。

每次站在新西街酒店前我就看见它,却从来没有想上山的冲动。

印象里是小时候爬上山顶那亭里,到处是便溺后的臭气熏天,熏到今天。

 

这天,客人游船未到,天气不错,从碧莲洞前经过。

上次就觉得这张照片这角度很有趣,观音姐姐露了个头,哈哈。

回来后翻了下书,查了下这碧莲洞的内容。

这次再次经过,进去看下。

 

公园的工作人员那些小姑娘闲来无事在晒太阳,一个阿姨也在带着他的小朋友在观音姐姐前面玩耍。这观音姐姐是后来再做放在这边,自然也没有了它的神力,当然因为她是那么的慈眉善目,而且一贯在老百姓心中有好的印象,所以,小朋友也不怕在她面前玩耍了。倘若是个凶横夜叉放在这里,想必连小鸟也不想在此停留了。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桂林的石刻大家都有很深的印象,各大景点都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阳朔秀丽的山水风光,自古就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来游。人们面对这里奇山异水,,难免乘兴挥毫,于石壁上留下千古不灭的游踪。因此,阳朔有着历代留下的具有鲜明山水文化特色的石刻群。至今已发现的赞颂阳朔山水的碑刻有百余件,这些石刻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及各主要景点。上次发过碧莲峰的石刻,有2石未找到,还留着遗憾呢。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阳朔公园位于县城西北,园内三山鼎立,分别为西郎山、独秀山、钟灵山。由旅游停车场这里过来,最先看见的就是这钟灵山《又叫陈抟山》的碧莲洞了。1915年,县知事余次彭初开阳朔公园拨款1500余元,在屏风《西郎山》、独秀、陈抟三山和清溪之间,修葺碧莲洞,建有西式厅楼1座、筑园门2座,题“寿阳公园”4字匾额,是阳朔最老的公园。抗战之初,抗日名将宋哲元将军遭贬,到阳朔隐居近一年,在东洞口书刻“碧莲洞”3字楷榜,径70厘米,洞内还有他所书的“众善威集”。1934年县长张岳灵再次扩建公园。这“寿阳公园”,后改名“阳朔公园”,公园大门上的“阳朔公园”四字为我国著名画家刘海粟题,园内有独秀峰、西郎山、陈抟山、来仙洞、卧云亭等景点。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碧莲洞位于钟灵山内,因整个山形象钟,洞内也有一石钟,又有观音和陈抟仙人在内修炼,百姓敬神,颇有灵验,故叫钟灵山,又称陈抟山。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以前我认为碧莲峰和碧莲洞为同一处,现在晓得是不一样的了。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糊的黄色的泥巴,刺眼的红。。。粗拙。


这洞已经被旅游公司开发收门票,想来我1人进去他也懒得帮我开灯。于是离开,沿着小道,围着钟灵山走一圈。钟灵山这座山不大,但听说洞却很多,有龙洞、南薰洞、碧莲洞等大大小小八个岩洞,彼此相通,形态各异。

 

 

一路上曲径通幽,林木葱茏。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走到一处,抬头见一洞,却见红砖砌墙。沿石阶小路上,洞口右壁见“龙洞”2字草榜。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明代崇祯十年(1637)五月二十四日,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游览考察,有过十分生动的描述“〔阳朔〕县之四围,攒作碧莲玉笋世界矣。 ”

生满锈的铁将军把门,我拨了下门上的蜘蛛网,极力往里面看。看见洞口里面有字,在小小的门缝里用长焦拍了下来再看。是“洞分八门,勾连曲畅”,隶书。

这8字是根据徐霞客记述碧莲洞的内容归纳出来的,“此山西向八洞,惟南北之洞不交引,而中央四洞最高,纷纭曲畅,较他处一二洞之勾连,辄揽奇誉,真霄壤矣。”高度概括了此洞特点。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再看石壁上龙洞2字落款为:陈宝书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了解下他:陈宝书,阳朔遇龙村人,地方文人,生于光绪十年,书刻书法造诣很深,工书善刻,对汉魏碑刻尤有研究,在当时政界和文艺界交友很广。他喜好摩崖题字,阳朔如碧莲峰等多处著名景点都有陈宝书先生书刻。洞口的“龙洞”,“洞分八门,勾连曲畅”都是他所书。可惜晚年在阶级斗争年代被以恶霸罪判处死刑,后被平反。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进不去,下的来再回望,那拣破烂的男子正在好奇的看着我刚拍过的石刻。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再沿着山转,眼见右边有一石阶路上山,山上路边人不多,偶见1,2对恋人在游玩。上得半山两峰间一凹处,没有了台阶,刚爬下山来的一对年轻男女告诉我上面没有路了。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上得半山停留,远望整个阳朔县城。眼望处左边的独秀山和右边的西郎山,再有远处的碧莲峰,天马山,山山都立青天外,峰峰都如莲花瓣,环拱成一朵秀丽的莲花,这就是徐霞客形容的“碧莲玉笋世界”。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独秀山呈笔直样,凌空一柱,果然是一支独秀,玉树临风。我看山型却有点象书童山。



下得山来,山上那对情侣正在那藤缠树树缠藤的树枝荡秋千。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钟灵山3字下题的是其山其洞得名的概述,看石刻为近代所作。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摘《徐霞客游记》粤西游:
  出洞,仍半里,由圈门入,东望龙洞南列之峰,阊阖(chāng hé传说中的天门)重重,不胜登龙之企期望。遂由圈内渡溪东行,从棘莽沮如(低温的地方)中,又半里,抵山下。初入西向第一门,高穹如峡,内皆牛马践秽,不可容足。东入数丈,转北者愈昏黑莫穷,转南者旋明穴西透。随明蹑峡,仍西出洞门之上,盖初入洞,南上西向第二门也。由其外更南上西向第三门。其洞东入,成峡如初洞,第峡下逼仄如胡同,峡上层叠如楼阁。五丈之内,下峡既尽,上悬重门,圆整如剜琢而成者。第峡壁峭削,俱无从上。与静闻百计攀跻,得上峡一层,而上层复悬亘莫达。乃出洞前,仰望洞上又连启二门,此又南上西向第四、第五门也。冀其内下与峡内重门通。静闻欲从洞外攀枝蹑缝直上,余欲从洞外觅窦寻崖另入,于是又过南上西向第六门,仰望愈高,悬崖愈削,弥望而弥不可即。又过南上西向第七门,见其石纹层层,有突而出者,可以置足,有窍而入者,可以攀指。遂覆身上蹑,凌数十级而抵洞门。洞北又夹坳竖起,高五六丈。始入上层,其夹光腻无级,无计可上。乃令顾仆下山觅树,意欲嵌夹以登,而时无佩刀,虽有竖条,难以断取,姑漫(徒劳)往觅之。时静闻犹攀蹑于第五门外,度必难飞陟,因令促来并力于此。顾仆下,余独审视,其夹虽无隙级,而夹壁宛转,可以手撑足支,不虞(料想)悬坠。遂耸身从之,如透井者然,皆横绷竖耸,不缘梯级也。既升夹脊,其北复隤而成峡,而穿映明透,知与前所望洞必有一通,而未审所通果属何门。因骑墙而坐,上睇洞顶,四达如穹庐;下瞰峡底,两分如璇室。因高声促静闻,久之,静闻与顾仆后先至。顾仆所取弱枝细不堪用,而余已升脊,亦不必用,教静闻如余法登,真所谓教猱也。静闻既登,余乃从脊西南上,静闻乃从脊东北上,各搜目之所未及者,俱不能远达。于是乃从脊北下峡中北进。西上高悬一门,则第六重门也,不及上。循峡更进,转而西出,则第五门也。门有石龙,下垂三四丈,头分两岐,击之铿然。旁有一坐平庋,下临重崖,上瞩垂乳,悬龙在旁,可卧而扰也。由龙侧循崖端而北,又得一门,则第四门也。穿门东入,稍下次层,其中廓然四辟。右向东转,深黑无穷,左向西出,即前第三门之上层也。知重门若剜处即在其内,因循崖穷之,复隔一柱。转柱隙而入,门内复另环一幽,不远亦不透也。自第三门而上,连历四门,初俱跻攀无路,一入第七门,如连环贯珠,络绎层分,宛转俱透,升陟于层楼复阁之间,浅深随意,叠层凭空,此真群玉山头、蕊珠宫里也。有莫公臣者,遍题“珠明洞”三字于四、五二洞之上,此亦有心表章兹洞者。时当下午,令顾仆先趋南门逆旅,炊黄梁以待。余与静闻高憩悬龙右畔,飘然欲仙,嗒(tà)然丧我(心境变虚物我皆失),此亦人世之极遇矣。久之,仍从第六门峡内,西向攀崖以上。其门虽高张,内外俱无余地,不若四、五二门,外悬台榭,内叠楼楹也。既乃逾脊,仍〔南〕下第七门,由门外循崖复南,又得南下东向第八门。其洞亦成峡,东上虽高峙,而不能旁达。洞右有大理寺丞题识,然不辨其为何时何姓名也。此山西向八洞,惟南北之洞不交通,而中央四洞最高而可旁达,此山西向八洞,惟南北之洞不交引,而中央四洞最高,纷纭曲畅,较他处一二洞之勾连,辄揽奇誉,真霄壤矣。南崖复北转至第一洞,乃下山循麓南行半里,有峰巍然拔地屏峙于左,有峰峭然分岐拱立于右。东者不辨为何名,西者心拟为石人,而《志》言石人峰在县西七里,不应若是之近,然使更有一峰,则此峰可不谓之“人”耶?既而石人之南,复突一石,若伛偻而听命者,是一是二,是人是石,其幻若此,吾又焉得而辨之!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1637年徐霞客游览了钟灵山的几个岩洞,并写下游记。阳朔县将徐霞客赞美碧莲洞的游记刻在其山脚的石壁上,该摩崖高3米多、宽7米多,全文1000多字,是目前阳朔字数最多,占石壁最宽的石刻。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徐霞客在阳朔的6天6夜,登山必攀极顶,游洞必钻穷处,涉水必朔河源,对阳朔山川风物,岩溶洞穴的真实描述,笔录详实,地方资料弥足珍贵。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再细看了下内容,这书法,这石匠的雕刻工艺。唉。。。


地方对本地旅游资源的挖掘和重视,这本无可非议,反正这些东西放得个几百年,也是个古迹了。只是想想有时在读碑的时候,还能欣赏到其美文美字,引人入胜,那就是一件快事了。读碑如读史,希望后面的人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退远点,来个全景。


阳朔公园之钟灵山

在独秀山脚下拍了几副石刻,匆匆往码头方向走,回望钟灵山,那山凹就是我刚停留的地方。钟灵山侧有一座小山峰,样子极像腼腆的少女,正斜身低头面对西郎,这就是小姑山,玉姑山则回首远望东方。


看看游船到的时间差不多了,不敢久留,西郎山没得时间去探了,下回再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