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之西安碑林 3

标签:
碑林风光感悟鼓楼记录纪实见闻历史旅行旅游落霞西安杂谈钟楼 |
分类: 游记 |
这是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亭子上中央“碑林”两字,传说是林则徐写的。牌匾就是“碑”字上边少一撇为什么?
赵朴初给青莲太白碑林题词中为什么碑字也是少一撇。《图网摘》
相传林则徐当年被贬发配于新疆伊犁心情不好因此写“”字少写了一撇;有的说林则徐丢了“官帽”被发配路过西安为碑林写牌匾有意少写一笔。导游们讲得认真游客们听得“有味”真可谓“以谬传谬”。
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就具有代表性。“
”字的演绎,汉《说文解字》字下曰:“竖石也。从石声。府眉切。”魏晋以至唐人现集于《书法大字典》各家之“碑”字无一碑字上边有撇。今天“碑”字乃千百年来后人传抄官府以伪作真不加考证颁布流传至今而已,传说的林则徐被贬有意在“碑”字上少写一撇的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
亭内竖立着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李齐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镌刻而成。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整座碑是由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4石结体而成。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碑额由皇太子李亨亲书。
碑文用隶书书写,字体雍容爽朗,端庄大方,很值得观赏、临摹和研究。
碑冠、碑身、碑座,共用35块巨石组合。碑冠上雕刻神龙,碑座上线刻双狮和卷草纹饰的三层石台垒起,显得庄重魁伟,气象不凡。
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
祥云朵朵,雍容华贵。
据说当年碑刻好后,李齐古把拓本呈给唐玄宗过目,唐玄宗又写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刚进入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在接下来的各个陈列厅里,。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写的《皇甫诞碑》,有欧阳通写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写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柳公权写的《玄秘塔碑》,长安弘福寺和尚怀仁集王羲之字刻成、世称“千金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以及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各朝各大书法家的名作让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如果说西安碑林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那么颜真卿的书法则是一朵争奇斗艳的奇葩。颜真卿善楷书和行草,他博采众家之长、独创自己风格的书法艺术,把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有70多种,在西安碑林这座书法艺术的殿堂里,陈列的颜真卿真迹有6处。如第二室中的《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书写的墓碑,44岁时书写。其特点是字体端正,苍劲有力,结构严密,更多地保留了晋和初唐楷书的风格。还有挥洒自如的《颜氏家庙碑》、劲挺豁达的《争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浑厚雄健的《臧怀恪碑》、气势磅磅的《郭家庙碑》、丰润饱满的《颜勤礼碑》均在第三室。
在桂林,有颜真卿题“逍遥楼”3字,笔画雄强刚劲,端庄雄伟,现碑存7星公园内。
赑屭这2字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也就是托巨碑龟样的动物,传说它是龙的大儿子,力气大,所以做些公德无量的活。
。
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欧阳通系欧阳询八旬左右所生,乃父辞世时,通尚年幼,由母徐氏抚养长大。碑全文楷书,三十四行,满行七十三字。为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
663年)建。碑文完整无缺,碑头雕作螭首,碑额处雕饰佛瞰,瞰下横书“故大德因法师碑”七字。道因法师俗姓侯原出家成都多宝寺,唐贞观年间,曾在长安大慈恩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因而碑文首题有“翻经大德”之句。龙朔三年(公元663),他的弟子玄凝请欧阳通书立《道因法师碑》来纪念他。但是有关于他的书法,褒贬不一,有人说“少含蓄之趣”,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碑的两侧还又富有异域风情的线刻画,形象生动传神。
公元999年宋代梦英和尚篆刻的《偏旁部首字源表》是将《说文》中的部首、偏旁540个分别篆书,用楷书注释,并自作序文说明,对后世研究汉字的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
司马芳残碑 西晋(265--316)刻。1952年出土于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口,出土时仅存上半段,且中
裂为二,残高106厘米,宽98厘米。碑为圆首,身首一体。碑首缘边饰蟠螭纹,碑额篆书“汉故司隶
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碑阳十六行,残存一百四十余字。从额题及首行“君讳芳,字文豫”,
推定此碑为司马懿之父司马芳碑。碑阴上部刻“故吏”十四人衔名,下刻碑文。此碑书法刚劲恣肆,
体兼篆隶和章草。书迹整体面目不错,但总觉精致胜于精彩,小巧胜于宽博,少了些王者之风。《司马芳残碑》篆额是北魏早期惯用的装饰性铭刻体,但比之两旁的双螭,略显简陋粗疏了些。
在一馆前看见数十排的栓马石,石桩顶端雕刻狮子等,四面浮雕图案。桩顶部分为人物、动物造型,是拴马石雕刻的精彩所在。使人惊叹不已的,正是拴马石桩顶富有汉代遗风的、拙朴而诙谐的雕刻。拴马石桩通常立在大门外两旁,有的采取对称形式。拴马石可分为桩顶、桩颈、桩身、桩根四个部分。桩根为粗坯,埋入地下。这既起到装饰美化又起到使用的目的,和当时遍及中原大地的石鼓、石敢当一样,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同时又具有一种吉祥,辟邪的功效。
桩身表面以横格或席纹排凿,有的还浮雕串枝莲、卷草、云水纹图案。桩颈,就像格扇门分为三段,下段的裙板、上段的隔心之间,以绦环板为过渡一样,拴马石的桩身与桩顶之间,有桩颈做为连接部分。桩颈的雕饰比较讲究,鹿、马、花、鸟、云水、博古,是常见的浮雕吉祥图案。
渭北拴马石的造像,据统计,狮的形象占70%,人物形象占20%,猴的形象占10%。狮之多,其实是府第衙门门前石狮的缩微。百姓人家,小院门口,土坯墙前,自然摆不得高高须弥座上大石狮。人们来它个缩龙成寸,将狮雕在拴马石上。这在格局上得体;又是平民大众的生活幽默——你官老爷门外石狮把门,我家门口也立着石狮。还有一些拴马石,如露齿笑口背猴人、负猴架鹰人等,是有猴的;一件人骑人造形,那人上之人的肩头,也坐着只小猴。单独雕为拴马石桩顶的猴,或顾盼扭转不失猴气,或正襟危坐近于滑稽,或大猴小猴亲热戏耍,或坐鼓吃桃翘着腿,一派猴态可掬。拴马石雕刻的人物形象似漫塑,散发着野味,豪爽、阔达、这正和当地的农民的幽默诙谐相一致,它流露着北方农民所特有的机智、质朴,带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幽默和诙谐。
夕阳里,这高高的控马桩,比平时见到的拴马桩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感叹碑林的浩瀚历史文化,短短2个小时怎么领略得到。
还是走出这沉重了些的空间,轻松下,逛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