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哈
小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44
  • 关注人气:4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碧莲峰山水园之一“带”山河

(2010-06-23 14:40:10)
标签:

杂谈

碧莲峰

风光

感悟

桂林石刻

记录

纪实

漓江

旅游

落霞

带字石刻

分类: 桂林石刻

 

100618,洪水至阳朔,景点取消,时间多多,客人在逛街,我进了山水园。

这个“带”字,记得小时候,坐船从这里经过就看见。

曾有歌谣:古人有意一笔勾,题刻带字影清流。

                    来往游人纷纷过,谁家到此不抬头。

 

30年过去了,因为工作,又在它下面经过多次,总是匆匆而过,这次走近点,认真抬头认识下它。

我步上数十级台阶,在这里呆了几分钟,收获蚊子包数十个。

 

碧莲峰山水园之一“带”山河
仰望眼前一堵刀劈斧削般的陡崖,只见上面刻着一个苍劲有力、飘逸洒脱的草榜大“带”字,径高5.73米,字宽2.91米,笔法最粗处50厘米,最细处16厘米,笔法雄劲,在众摩崖石刻中赫然醒目,颇为壮观。这是清末阳朔县令王元仁所书的“带”字,因没有留下任何注脚,而且当地史书上也没有任何相关记载,这就给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碧莲峰山水园之一“带”山河

 

“带”字结构奇妙,笔意含蓄,初看这一草书“带”字,细推敲则可见字中藏字,字里含诗。传统的说法是含有“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字笔意。近年来有不少爱好者作过探索,至今已有人理出字中含“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十六个字,不同的人悟出不同的意境,或尚含别意,有待深究。

碧莲峰山水园之一“带”山河

想必是当年他在这里欣赏美景的时候,赞美蜿蜒于万座奇峰之间的漓江,美如一条灵动飘逸的“青罗带”,所以,写下这“带”字,意取自唐代韩愈“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诗句中的“带”字。又或是王元仁初到阳朔任县令时,有意把“事事努力,年年努力”八个字联贯成一体写成合体字“带”,题刻在醒目之处,目的是想与有志之士共勉,抒发自己的抱负。

 

有人将这个“带”字分解出新意,认为纵看此“带”字是“万里”两字,横看这“带”字是“翱翔”两字,在他看来,这“带”字含有“万里翱翔”4个字的意思……



碧莲峰山水园之一“带”山河

这小亭子居然是菱形的,没晓得是不是依山势而建成这样。

 

 

抬头往上看,有点晕乎。

碧莲峰山水园之一“带”山河


巨幅“带”字石崖壁刻,印章也是倒着的


碧莲峰山水园之一“带”山河

落款:大清道光甲午仲春山阴王元仁印  倒盖印“静山”“王元仁印”刻于道光14年《1834》

有关于为什么该印会是倒置,有人说是因为当初刻石师傅不识字,所以将印章倒刻也不知道;又有一说是王元仁自己故意交代这样刻的,如果是这样,在全国的石刻来说,这样处理倒是别具一格了。


碧莲峰山水园之一“带”山河

王元仁是王羲之的后裔,清代书法家,擅长擘窠书,特别善于巨幅单字,一笔挥就,遒劲雄健,飘逸洒脱。曾先后在广西各地留有单字巨刻。由于一个“带”字奠定了他在书界的地位,在擘窠大字的修养上已经是真正地名扬四方了。


bò kē 擘窠大字:大字的别称,最初是篆刻印章用语。古人写碑为求匀整,有以横直界线划成方格者,叫“擘窠”。一般书体为楷书。唐代颜真卿《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称:“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书有擘窠书者,大书也。特未详擘窠之义 、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镫,大笔大书用擘窠。”后用以泛指大字。

 

贴些王元仁在桂林其他景点留下的书法作品

碧莲峰山水园之一“带”山河

王元仁在隐山朝阳洞的左侧岩壁上留有一个清道光十三年的巨大的草书“龙”字,石刻高一丈三尺,宽五尺六寸,是隐山石刻中字径最大的字,堪称石刻中的精品。这"龙"字是他在道光年间,在广西桂林做官,看到百姓经常遭受火灾,苦不堪言,便向当地老人请教,得知南方五行属于火,因此火气很旺,于是在隐山龙洞写了龙字,希望可以引来万顷波涛,克去粤西的火气,为百姓带来福音.



碧莲峰山水园之一“带”山河

王元仁《静山》在七星公园的龙隐岩里,留有一个草书的佛字,这个字写得很有意思,因为它既是一个字,又象一幅画,所以人称是“字中有画、画中有人”。它像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也就是说它像一个老太婆,双膝跪地,两手擎香,瞑目念弥陀,俯首拜观音烧香的侧面像。其作字时间是道光丙申年、丙申月、丙申日、丙申时,即1836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下午3-5时。这天即中元节,俗称“鬼节”,王元仁选择在这天,选择了这么凑巧的时辰,写下这形神兼备的佛字,而且选择刻在香火旺盛的龙隐岩的释迦寺,有求佛超度亡灵之意。后光绪年间,一叫唐汝明的弟子来供养这个字时,在旁边又加上了许多佛语和菩萨的名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