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莲峰山水园之石刻“壁立”

标签:
杂谈风光感悟记录桂林石刻纪实漓江旅游落霞民俗碧莲峰林绍年 |
分类: 桂林石刻 |
阳朔碧莲峰山水园由原滨江公园改建而成,位于阳朔镇碧莲峰下,为阳朔县城标志之一,此山因形似一朵含苞欲放的碧莲而得名。碧莲峰之所以是阳朔的标志,在于它独特的外形及地理位置,还在于它如同一座阳朔的历史博物馆。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其中唐代佛门大师鉴真、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等许多名人雅士,都在这里留下足迹,这里也是徐霞客在1637年登峰时的最高点。
碧莲峰原名鉴山,是因为山的北面有一处崖壁光洁如镜,古代称镜子为鉴,故名鉴山。关于鉴山,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天上有位神仙不小心把一面镜子掉落人间,被阳朔一个轿夫捡到。这镜颇有点仙气,老人照了变年轻,姑娘照了变漂亮,病人照了病立除。此事很快传到县官耳里,他立即命人把宝镜抢来,给他那个既丑又多病的夫人去照,不料越照越丑,越照病越重,竟一命呜呼。县官又气又恼,便把镜子扔到漓江里去。说也奇怪,第二天这面镜子竟变得大大的高挂在鉴山上。从此,这个贪官每做一件坏事,镜子上就出现一个黑点,坏事干得越多,黑点就越多。最后,这个贪官吓得呆不下去,只好跑了。从此,凡是到阳朔做官的,只要一做坏事,镜子马上现出黑点,百姓从黑点多少去鉴别县官的好坏。这是鉴山一名的又一涵义。
没晓得现在这鉴山还可以把那些贪官照出来没。
雨后的登山道,路滑,连日的大雨,路上长满了青苔,我扶着栏杆,小心翼翼的走着。
1906年,广西巡抚兼云贵总督林绍年登鉴山时,见此崖直立如壁,矗立如镜,于是题下《壁立》2字隶榜,两字径1.5米。
拉进来看,落款还有其他人的名字,又该是友人同游了。
林绍年(1845年-1916年),字赞虞,福建闽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御史,以极谏慈禧动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名噪四海。二十六年(1900年)迁云南布政使,就擢巡抚,兼署云贵总督。三十年上奏朝廷,呼吁实行立宪改革。三十一年(1905年)移广西。三十二年(1906年)内召,以侍郎充军机大臣,兼署邮传部尚书,授度支部侍郎。支持改革。三十三年(1907年)因御史赵启霖劾段芝贵案,林绍年替言官赵启霖报不平,跟庆亲王奕劻闹翻,称病退出军机,外出任河南巡抚。1910年调回中央任学部侍郎,后改任弼德院顾问大臣,随即告病回乡,1916年病逝于福州故里。
园内“风景道”上也有他的笔迹,笔力遒劲。
在桂林的伏波山,林绍年也留下了笔迹"心迹双清",光绪32年丙午,公元1906年10月中秋。按时间来看,四字应该是林绍年1906年离桂返京前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