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清秀山-1

标签:
清秀山风光感悟记录旅行/见闻旅游美图民俗桂林石刻文化摄影休闲 |
分类: 桂林石刻 |
查了一些书,清秀山的石刻居然很多书上没有提及过,虽然没有象山等来得出名,但是在旧时,这里可是西边的旅游胜地啊。
第2次去,自己可以估计这山大概在什么方位,找起来就容易多了。
进冶金机械厂,左转,顺着这塘边《清秀塘》走。
见到一排老房子,问了下老阿姨,她说旁边有个洞,黑,借了她的电筒过去。杂草丛生的洞口写着为人民服务,看下觉得不对,出来。
在山的东边在问路的时候就看见有石刻在上面,问阿姨怎么上到那里去,他说那里有个洞,坟边走就可以了,并提醒有蛇。
镜头拉近来看。
恩,这就对了。
宋 张庄清秀山题诗并王若愚等四人题名。
到老房子前就见路边有桂林石刻的碑,但是山边全部是坟地,没注意。再折回头,仔细才看见高高的杂树后有个洞口显露出来。
洞前青翠葱郁,好像是没有路,但是看见那草长得整齐,似乎有路的痕迹。沿着上面走,呵呵,又对了。
洞有东、西、北三洞相互贯通,形呈四脚,俗称“四脚岩”,石刻在三洞口,为吕源开发。有石刻18件,其中宋代17件,明1件,为记游题名、题诗、记事、造像、题榜。
宋 韩公辅韩公密清秀山题名。大观庚寅,公元1110年。
南宋建炎年间李士美书刻“清秀岩” 高1.05米,宽48厘米,径36厘米,是书法佳作。
乾道八年(1174)的《使府给了达执照》,记述经略安抚使府,发给当地了达住持执照,负责在清秀岩扫洒看管园林之事,这是唯此仅见的此类石刻。刻于乾道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讲的是清秀岩一个叫了达的和尚,给官府陈述说清秀岩古有圣迹、佛像,年远荒废,无人扫洒。了达就下决心要在这里大干一番。蒙判府经略宝文修造了亭台佛殿,了当了达化缘,化到山下西畔一所荒地,又亲自动手,并雇人工开掘土壕,围园栽种松林竹木,如今林木渐次长成。了达准备长期修造清秀山,使府给其划定了范围,东南西北到哪里哪里为界。因为当地有人乱砍清秀山竹木,又有人来这里放牛放羊,难以约束,于是官府就给了达出具了这份执照,“今出给一据,付苦行了达,仰在清秀岩扫洒看管园林。”
很不清楚,我在旁边的盛水石凹里弄了点水上来。
这是清秀山东西贯穿的一个洞府,我先来到的是西洞口,往那边走就到东洞。
西洞高18米,宽8米。
环顾四周,今天外面30度,洞里却是非常的凉爽,真是夏天的避暑的好地方啊。
宋 裴梦贶魏彦济等三人清秀山题名。刻于公元1134年。
靖康改元,即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左边文字为:“是岁初冬九日,明叔、仲明、子源同晋卿再来,时仁仲以母忧归乡。”少了一个朋友同游清秀山。今天,谁还去清秀山游玩呢?以至于不少桂林人也不清楚清秀山到底在哪里了,尽管知道有个清秀路。你看,宋代的人比我们今天出游的桂林山水范围还广呢!
宋 吕愿忠清秀山诗并记,刻于1154年。
宋吕愿忠清秀山诗并记。其记曰:“郡守吕叔恭以甲戌季春七日游中隐岩,山水膏盲之兴未已,后两日再拉机宜刘子思、监州朱国辅、经属陈朝彦同至新洞,所见愈奇,真所谓倒餐甘蔗。聊书五十六字。”写得很有情趣,忘情山水,在山水间行吟,自得其乐的形状跃然石上,“倒餐甘蔗”,比喻很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