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山之北牖洞 2
(2009-04-07 16:49:00)
标签:
感悟桂林石刻记录纪实旅行旅游美图情感人文摄影文化隐山6洞 |
分类: 桂林石刻 |
我转进了洞里。
那透进的光正正的照在洞壁上的一幅观音像上。
观音像赤足于祥云上,身后衬以圆形佛光。头带花冠,颈塞翠环,柳眉微翘,朱唇稍闭,直鼻隆起,面容慈祥,双手交叉于腹前,身披袈裟,势欲飘起。长裙轻盈,璎珞拂扬。旁有小童侍立,头束双髻,上披云肩,下着长裤,弓腰合掌,虔向观音拜楫。
这是重刻、画圣吴道子观音像。画像高1。75米,宽0。75米,线刻绘像,直书提题,清乾隆58年《1793年》施守法重摩。
吴道子(约685-758),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年时曾跟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没有成功;改习绘画后,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很有成就。后来做过一些小官,玄宗时入宫,任内教博士,官至宁王友。他是盛唐时期的杰出画家,擅画佛教人物、山水。技法上远学张僧繇,近师太宗时的张孝师,并把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合起来,自成一家,运用“莼菜条”式的线条以及自创的淡着色法作画,被人称为“吴装”。他发展了张僧繇的疏体,落笔雄劲,气势博大,所画的人物衣纹飞动,犹如被风吹扬,号称“吴带当风”。吴道子是一个多产的画家,他作品的数量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堵,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为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可惜今已无存。吴道子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顾(恺之)陆(探微)“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那种游丝描法,因为游丝描的线条圆润挺健,但如铁线一般而无变化。吴道子开创兰叶描,“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圆间折算,方圆凹凸”。他用笔起伏变化,状势雄峻而疏放,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他敷色比较简淡,甚至不着色。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这些,似乎都透出了后来疏笔水墨画的先声。
谁可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故事
糊了http://bbs.guilinlife.com/Skins/Default/emot/em04.gif,哪天去再补回照片。
北牖洞摩崖题名尤多,淳熙五年(1187)黄德琬等八人的“北牖洞题名”,赞美其山“招隐之胜,冠绝桂林”
那布挡住了北牖洞中方信孺的题名石刻。方信孺字孚若,嘉定六年(1213)任广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
长期信士们的烟熏火燎,很多石刻已经完全被烟火熏盖。
离开了隐山,我过了这曲桥,往千山走去。
沿途的山石散落着,那石刻经过漫长岁月的浸蚀和人为破坏,已经面目全非了。
当时的西庆林寺是我国南方的五大禅林之一,西山摩崖造像雕刻精美,风格独具,有浓郁的南方特色。高高悬崖峭壁中摩崖造像。在西山诸峰的小道中到处可以看到路边岩石中的佛龛,可见千年来西山佛教之盛。现在看见有不少的佛像缺头、断臂、少足,据《桂林风土记》记述:是唐武宗会昌年间在全国实行毁拂所造成的。武宗死后,宣宗又实行抑道兴佛,佛教有所发展教胜地的西山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落。
千山山坳,一杂草丛生处,掩映着一山崖。
不注意看的话路过都不引人注目,我找了下才找到。
宋方信孺题“碧桂山林”
方信孺,这片幽僻山林的较早开发者。在西山景致中,他写了:碧桂山林铭 并刻石于其“碧桂山林”四字之下《现在已经模糊》。表达了他归隐的心情。因为唐太宗命李靖为总桂州总管诏书中有“碧桂山林,苍梧之野”之语。然而,方信孺后来没有实现自己隐居碧桂山林的夙愿,调去其他地方报效祖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