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山之北牖洞 1

(2009-04-04 15:58:45)
标签:

感悟

记录

隐山6洞

桂林石刻

纪实

旅行

旅游

美图

情感

人文

摄影

文化

分类: 桂林石刻

北牖洞又称高牖洞,在隐山北边,西连南华洞,洞高约5.5米,宽5.6米,深约9.8米,面积大概55平方米。洞口狭小象蘑菇云的形状,洞底平坦,洞的西边有天窗,天气好的时候光线射进来,洞里面非常明亮,好像窗户,北牖的名这样而来。

隐山之北牖洞 <wbr>1

北牖洞左侧有高隐洞,下面是清水一潭。

隐山之北牖洞 <wbr>1

这洞口这副文辞俊秀书法出众的署名宋詹仪之,陈昭嗣等8人的石刻,我前年拍的时候还是蛮清楚的,这次看见,字迹模糊了不少。

隐山之北牖洞 <wbr>1

石刻字径约7。6厘米,整副字高120厘米左右,宽约60厘米,南宋淳熙14年《1187年》

全文:桐庐詹仪之以寒食休务,约郡丞陈昭嗣,李晋,帅属周环胜,铮唐庭坚,叶子义,郡文学陈邕蚤,饭榕溪阁,观青带,甘棠,新桥。历览西湖6洞之胜,时膏雨初霁,风日融怡,流峙动植,触目会心。

石刻书法,有黄山谷的纵横挺拔,也带褚遂良的温柔圆润,为石刻中的佳作。这詹仪之为何人也?

“招隐”石刻之下有张试自题小记里提到的:约詹体仁、张敬夫登千山观。 詹体仁即詹仪之。詹仪之曾任静江知府,他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注意调查研究,亲自考察田地的土质。“为民利无不举,为民害无不去”。他在官场现行记里有难得可贵的平常心和为民请命的实干精神,对桂林山水的情有独钟,北牖洞前的招隐亭更是借山水思念故人的情景交融之典范。

隐山之北牖洞 <wbr>1

《隐山铭》 清.阮元
士高能隐,山静乃寿,浚之主名,辟此奇秀。一山尽空,六洞互透。不凿自通,虽探莫究。穴无雨来,岩如天覆。虚腹开潭,垂乳滴溜。寒彻镜奁,响传壶漏。引月入峡,吸云穿窦。蹬曲风抟,清泉石淑。仰壁藤垂,摩崖苔绣。莲忆古香,桂凝秋瘦。招隐岩前,朝阳洞古。凉堂北开,高亭东构。独出春城,静观清昼。晓岚入怀,夕阳满袖。一日小隐,千年古岫。何人能复,西湖之旧?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历官礼、户、兵、工部侍郎,浙江、福建、河南等地巡抚,以及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在两广任职9年,多次到桂林。这首《隐山铭》是嘉庆二十四年他在桂林作的。那天阮府为他庆祝56岁生辰,但是却发现他不见了,原来,他为了躲避僚属们的捧场,一个人一大早跑到隐山躲了一天,也趁机游览了一天。《铭》前有63字的小记,说:“元生辰在正月二十日,近年所驻之地,每于是日避客独往山寺。嘉庆二十四年,元岁五十有六,是日避客于此,贯行六洞,竟日始返。窃以为此一日之隐也,爰作斯铭”。

全文文字渊醇书法朴茂,堪称隐山书法之精品,写景抒情,把自己对隐和寿的联系摆明:士高能隐,山静乃寿

嘉庆十二年,阮元曾送广兴侍郎白银千两,受降四级及调职处分;两年后,浙江学政刘凤浩代乡试监考官舞弊,阮“止知友谊,罔顾君恩,轻重倒置”又受撤消巡抚职务处分,可能接连受挫,对人际关系采取回避态度。

隐山之北牖洞 <wbr>1

张试的“招隐”题刻,位于隐山北牖洞口,文曰:“招隐,张敬夫书”,摩崖,高39厘米,宽82厘米,行书,字径37厘米。张试,字敬夫,广汉(今四川绵竹人),宋抗金名将、丞相张浚之子。南宋淳熙二年(1175)至五年(1178),知静江府兼经略安抚使,在桂四年,颇有政声。“招隐”二字是张试即将离桂是为詹体仁北牖洞前建亭而题写的。

 

“招隐”石刻之下有张试自题小记,可供参读:
“淳熙戊戌岁六丙戊。廖季能置酒,约詹体仁、张敬夫登千山观,泛舟西湖,荷花虽未盛开,山光清净,自足消暑。视北牖洞前有胜地,体仁欲为小亭,名以招隐。敬夫北归有日,不及观斯亭之经始,独预书“招隐”二字以饴之”
张试离桂两年之后便溘然长逝,这两个字成了他留给桂林的绝笔。张试为南宋理学大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其书法师学米芾,于竖钩处大胆加以夸张,然整体结构敦厚稳重。

隐山之北牖洞 <wbr>1

最早描写隐山六洞诗,是南宋二十四年(1154)三月吕愿忠的《六洞诗》,其小记称“隐山六洞,乃八桂岩洞最奇绝处”

北牖洞里很多石刻保护不好,有许多已经模糊不清了,其中最著名的唐朝李渤于太和元年(827)北归时的《留别隐山》等毁12件石刻毁于文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跟倒跑阳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