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木老街

标签:
记录纪实栗木锡矿旅行/见闻旅游美图民俗情感人文摄影视觉/图片 |
分类: 各县风光 |
看到栗木老街的时候,想起小时候,从平乐过来也路过这里.那时觉得这街很大,很热闹,吃的玩的都多.
现在,新的公路在大路那边上了.老街就这样隐身在一边,不为人知.
64岁的周水华说,据周氏族谱记载,当年其祖先来到这儿,见山清水秀,到处是大蔸大蔸的栗树,便伐木开荒,披荆斩棘兴建家园,这儿也从此被命名为“栗木”,明清时为恭城的北乡,1950年改置栗木镇。栗木老街从北至南,依次由新兴街、太平街、北极街、中山街、十字街五条街串联而成,全长2公里多,4000余户,人口约1.6万,其中农业人口8000多,非农业人口7000多。
栗木老街有点像灵川的八里街,老百姓住在街两边的楼房瓦舍里,各个人家有大小不等的门面和各式各样的生计做着,农业人口的人家都还是农村户口,有自己的田地要劳作;非农业人口的人家或做些小生意或外出打工。两边的建筑是骑楼式的.想像得出当年的街道热闹,繁华.
从新兴街到十字街,旧时都是青一色的石板街,街道两边是整齐划一的双层砖木结构骑楼。最宽处的新兴街有8米余,可以并排行驶两辆汽车;最狭窄的是十字街,仅2米,街民可以互相用竹竿将轻巧的东西挑起来,递给对面楼上的邻居。
老人们回忆说,栗木街的骑楼是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兴建的。当时这街上的暴发户———栗木乡长兼民团团长张明德,是栗木最大的矿业公司“富源矿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下令把整条街的老房子一律拆除,仿照桂林和广州的街市改建为骑楼,并请来栗木投资开发矿山的股东和做生意的老板“集资”,支持老街的“改造工程”。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一条漂亮的骑楼长街建成了。骑楼上面覆盖着小青瓦,下面是宽约4米的走廊,走廊里面是门面,内进和楼上住人会客。各个骑楼之间相互衔接,没有丝毫的缝隙,到了下雨天,从街南头走到街北头,不用打雨伞全身也可以不沾一滴水。同时兴建的,还有栗木大桥和栗木小学。
时光飞逝如电,令人触目惊心,而历史只不过是昨夜吊起的一桶井水,随意地冲洗着这些老式门板。
现在,让我们将凝视的目光落在更远的地方,让青山绿水在心里久久回荡,然后,走出尘封的记忆.
很多时候,很多地方,突然的总是有这么些充满生气的孩子出现.
但从前不是这样的。老人们说,这条街的太平、北极和中山街上各有一个集市,街两边有上千家的门面,十字街路尾有烟火旺盛的关帝庙,庙前有两株高三四十米、五六人方能合抱的“夫妻樟”———它们一雄一雌,相距30余米却枝干交叠,相互簇拥,为当地一大奇观。浓荫下搭有戏台唱戏。自从建了栗木骑楼街,由于矿业的发达,四面八方的商贾云集,街上天天都有圩,一条街人山人海的,湖南江永县的粗石江、桃川,恭城的嘉会、龙虎、观音、平安诸乡镇,平乐、阳朔、灵川、兴安等桂北各县的人都来赶集。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栗木人的生活消费水平仍是整个恭城最高的。由于近几年来矿山萧条了,加上1993年在公路边建了新的农贸市场,这里才日渐冷落了。
据市里的古建筑研究专家说,骑楼这种古老的建筑样式,从历史文献来看,在唐宋时期我市已经有了。原先桂林的街市上有很多骑楼,它们大多建于抗战前后。如博爱医院对面到广西师大附中一段,十字街周边的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微笑堂至文明路的百货大楼,旧时都是“骑楼街”。而今,市里的骑楼在1998年的城市大改造中已基本上拆除。像栗木镇上这样保存完好的“骑楼街”在桂北和全区都极罕见,希望有关部门作为古民居加以保护和开发。可以考虑恢复栗木的古圩镇集市,结合古宗祠和关帝庙及“夫妻樟”等景点,做成一条“古骑楼街”,寓风景于骑楼,寓商机于旅游,使这个宝贵的人文景观得以修缮和长期保留下来。
他们的笑脸,是我最开心的来源.
:街头有个关帝庙错过没去看,遗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