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记录纪实旅行/见闻旅游美图民俗人文摄影随笔/感悟木龙古渡 |
分类: 桂林石刻 |
洞内石乳嵌空,每当春夏乳液四滴。壁间有明人周进隆的诗刻。
诗说:
重峦叠嶂瞰江流,空明一径通人游。
不是天公比奇巧,康衢阻隔徒荒丘。
明代诗人陈于明在《题木龙洞诗》中写道:
逶迤江路洞天开,奇峰排空拥翠来。
水石参差当槛出,亭台高下自天栽。
双龙涶沫联银汉,半壁森阴覆石苔。
坐对尧峰画图里,暮烟凝处更徘徊。
洞北偏东的出口为一历史久远的大渡头,渡船来往于漓江两岸。因为这渡口恰好在木龙洞外,所以就叫木龙渡了。又由于渡边卓立石塔,塔上有浮雕佛像,从风格看似唐代所造,为的是福佑渡口,这就历史久远,因此也叫木龙古渡。
此塔为何建在桂林有诸多说法。其一是据《新唐史》记载,天宝年间(742-756年),吐蕃族奴隶主贵族曾进兵中原,结果大批吐蕃人被俘,唐朝廷将这批战俘流放岭南,流放的吐蕃人在漓江边修建此塔。其二是据传盛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原有四大路途,其中一条就是经南海登合浦、徐闻经珠江溯漓水而北,因此在桂林这个盛时岭南大镇留有诸多佛教遗迹,以西山等为代表的桂林诸峰的摩崖造像和木龙古塔就表明了当年佛教传从此入中原的一个证据。更有说唐代名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传说,据传他最后一次就从桂林象山的开元寺开始进行东渡,沿漓水溯江而上,在木龙渡歇息,然后过灵渠进入长江流域,最后出海到日本云云,才有了此塔作纪念之说。
塔后山腰,面临古渡,有临江上岩,这是眺览江流胜地。每当春满漓江,水势涌发,江由北来,波澜起伏,急流汹涌,浩浩荡荡,似怒马奔腾,颇为壮观。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饱览祖国锦绣河山,萍踪滇桂黔川康。他爬山涉水,也以车马代步,实地考察,亲自丈量,濒危临险。暗河、溶洞、山岩、清流,瀑布、内湖、奇峰、峻岭,凝聚胸臆,一一实录,成《徐霞客游记》。
在《游记》里,他来到桂林,进城就途经木龙古渡,沿江西岸自北向南而行。这木龙洞高敞宽阔,是进出城的交通孔道。徐霞客当年正是由此进城的。
他在《粤西游记》也称此地:“前临大江,后依悬壁,憩眺胜莫逾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