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哈
小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44
  • 关注人气:4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岭南第一陵”――靖江王陵

(2008-09-22 15:28:52)
标签:

感悟随笔

纪实

旅游

摄影

生活纪录

图片和视觉

文化

杂谈

靖江王陵

分类: 游记

 

 从桂林市往东五公里,沿着一条田园山野间的石铺公路,我们的旅游车到达一座在桂林市区首屈一指、山势绵亘雄伟的大山脚下,此山名日尧山,它与城北漓江对岸的虞山遥遥相望,相传秦时山上曾建尧帝庙,故而得名。在这座海拔909米的大山脚下,有一片总占地约100平方公里的王室墓群――靖江王陵。

 

 

 

 

 

“岭南第一陵”――靖江王陵

 

“岭南第一陵”――靖江王陵象一个孩子,舒适地横卧在尧山母亲的温暖怀抱里。整个陵区沿山体西南麓展开,在南北15公里,东西6公里的范围内,共有靖江五名代藩王陵墓11座,厚葬次妃墓3座,以及将军、中尉宗室墓320多座。靖江王是明太祖侄孙朱守谦的封号,传十一代十四位藩王,从1370年到明朝最后败退到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时期的1650年,共280年风雨伴随度过。靖江的名称冠之于桂林,最早是在唐代及五代的“静江节度使”之职;其后在宋代,元代,朝廷又先后在这里设置了静江府台和静江路,其辖区面积也相当于如今之桂林。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定封建诸五制,以屏卫中央王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辖守岭南夷越之地。但守谦并不守五制,他“好比群小”,引来“粤人咨怨”,最终也引来了朱元璋给他的惩罚。守谦先被迁到云南改过,后无效时又被废为庶人,强制为京师牧马,洪武二十七年,守谦死于南京,葬于钟山之阳。其后,朱元璋又封守谦子朱赞仪到桂为王,赞仪在永乐元年(1403年)“靖难之役”后到桂就藩。除了首代靖江王与末代两藩王(分别死于福建和战乱之中)之外,其余11位王均葬于尧山脚下。

 

“岭南第一陵”――靖江王陵

今天我们要造访的是第三代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的陵园。朱佐敬袭位于永乐九年(1411年),死于成化五年(1469年),在位58载,享年87岁,是靖藩14代王中最长寿者。和妃子沈氏在一道长眠的朱佐敬已经在这里休息了五百二十多年,八十七亩的陵园会向我们诉说些什么,展示些什么呢?
    谈到朱佐敬,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他的谥封――“庄简”“庄”有很多意思,但做为“书法、书庄”的特殊字义之存在,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朱佐敬好读书,也写得一手好字,这一大特点也最后送了他一个“庄”的赠谥。佐敬在位虽久,却空活百岁,整日贪淫酒色,一生都无政绩,所以贬之日“简”。作为藩王,朱佐敬不可能也不也象帝王那样修筑规模如秦始皇陵或明十三陵一样的大型陵墓,但他却能在这块被古人称为“蛮荒之地”的岭南一隅拥有这八十七亩的方寸之地,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帝王公候们都提倡厚葬,他们往往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以及用来供奉、祭祀、朝拜的建筑,依据被封建历朝统治者奉为国之经典的儒家学派观点,人们应该“厚葬以明孝”而只有“孝宗”才能“忠君”,所以,丧葬隆重与否是孝与不孝、忠与不忠的重要标志。虽然庄简王陵只属于一位藩王,但是它的规模、它的各种建筑及附属物的安排与布置,仍然严谨地依照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布局方式,依然令人瞩目。按陵墓前“前陵后寝”的布局结构来看,庄简王陵的盲陵就是外园、内园,后寝就是地宫,陵园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其追求纵深效果和含蕴特色的东方建筑风格也恰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心理――一种追求端庄感、稳重感,并孕千变万化于其间的独特心理.

“岭南第一陵”――靖江王陵

封建帝王们往往称自己死后归葬之所为“天堂福地”,而进入天堂的陵门就称为“南天门”。陵门分为三拱,拱在古代被称为“券”,所以这陵门又名三券陵门。庄简王陵三券门的中券较高,两边为“臣门”,君臣明分各行其道,以示等级之别;门阶很陡,令人走路时不得不留神脚下,也令人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曲膝恭敬之状。

“岭南第一陵”――靖江王陵

脚下的神道――顾名思义,神道者,神仙之道路也――这神仙之路却也有等级之分,中间稍高称为“王径”,专供王侯行走;两边稍低称为“陪径”,供臣子陪走。左走文臣,右走武将。君臣之理,贵贱之分,显而易见。

“岭南第一陵”――靖江王陵

 

棱恩门形同三券陵门,也分三门,中间之门名为“神门”,当年庄简王的棺椁便是从此门抬进陵去的。请各位留意那铁门上的一排排铜钉,大家可曾注意它的数目?对,铜钉排列为纵九横七之数――在中国古代,数目使用的多寡也寓示着等级的高低。这里,横七竖九便意味着门内主人身份是亲王,那么皇帝又是多少呢?是横九竖九。而郡王则应该是横七竖七。在古代,纵九横九表示“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九作为从一到九的基数中最大的极数,不但被古人们赋予了一层神秘而至尊的面具,而且也被中国历代旁王们借用为权力、神力的象征,他们竭力把自己同天数之极“九”联系在一起。天分九层,极言其高,向朝廷进贡之物,礼定九项;帝王祭祀祖先,规有九庙,天子祭天封禅,一年九次;九,也就成为了皇权的象征。庄简王是一介相当于郡王级别的藩王,但他可以越级使用横七竖九的亲王门钉数,也许这正是说明明朝皇帝对靖江王恩宠有加,特许他使用准亲王的规制仪仗。另外,门钉的“钉”与“丁”同音,在古代,丁为“男丁”、“男儿”之意,并有“添丁之喜”之说,故而妇女们爱到此处蒙眼摸钉,摸中则意为“摸钉得子”;更有情急者干脆将钉撬下捧回家中,可谓“抱丁还家”。有没有哪位团友想试试“摸钉”的?这门上还有一个兽头,它口含门环,名叫椒图,是龙之九子中的老小。椒图平生好睡,人们便令其守门。若家有客来,扣之则醒,它睁眼审度来者,有钱有势者放行,普通百姓则请回。今天诸位都是身份高贵人,所以大家都顺利地走了过来。这门槛真高。各位可知它为什么这么高?古人迷信,认为如果陵园里的真气肥水外流入别人之园,那就很为不吉。所以他们就把门槛加高一点,使“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且还有阻挡荒郊野鬼对陵墓袭扰的作用,因为民间传说僵尸鬼双膝不能弯曲,门槛高了,鬼就跳不进来。

 

“岭南第一陵”――靖江王陵

 

 

 

庄简王陵地势低洼,雨季来临时,尧山上倾泻而下的洪水容易盈积于此,故而陵园的修造者不得不挖此壕堑以利排水,并修了此桥。请仔细观看此桥――桥栏上雕饰有寿桃、莲花、宝瓶三宝,这三宝可以保佑过桥人顺意平安;桥上还饰有云板,此桥因而又得名“步云桥”。步云之名还出有因;当每逢雨季,山溪飞溅,水雾弥漫于桥下,仿如云雾缭绕半空之状,故所谓“步云”,步云可到“平步青云”之意,将陵园中的桥建成步云桥,还寓意这儿是天堂,以免人们想起地狱的奈何桥。再加上中国古代有一句俗谚“过桥去病”,过了此桥,病灾尽除,各位是否想探足一试呢?玉带桥历经500年风雨,仍然静卧安睡,它另有一个别名,叫金水桥。因为桥下的溪水由西北方流来,按易经八封方位,西北为乾方,属金,而五行中金又能生水,所以这条由西北流来的溪水被称为“金水”,北京故宫中的金水桥也得名于此因。此桥为重建的,但其中一块桥栏板颜色泛红,与众不同。它是石桥初建时的遗物,看看谁能首先找到它。

 

 

 

 

“岭南第一陵”――靖江王陵

男女侍者:
    这第一尊石像是男侍者之样,而且显得憨厚温顺,且面颌无须,也许是当时宫中太监,到阴间来服侍君王;这第二尊女像,小巧秀气,犹如宫中美女,她也是伴随庄简王安眠五百年的一位忠实仆人。

 

“岭南第一陵”――靖江王陵

华表:
    在古代,华表只是帝王宫殿、陵墓以及公共桥梁桥头上的装饰标志,它象征着权力,是帝王身份的一种证明。华表又名擎天柱或望柱,它起源于中国古代一种提意见的方式。相传舜帝为征求人民意见,以高而直的桦树之杆立于交通要道上,群众若有意见,就把要说的话刻于树皮,挂在杆上,从而下情上达,使君王及时了解人民疾苦,这可谓中国“民主政治”的开端。因此“立桦为表”,称“桦(华)表”。华表通常分为柱基础座、柱身、柱顶三部分,庄简王陵墓表的柱头是八陵座莲瓣托举火珠,在印度教文化中,红莲象征女性,火珠有祈求生殖繁盛之意,把有这种装饰的华表置于陵首可能有生命长存的寄想和远古生殖崇拜的残余意识;基座呈方形,而相对应的火珠柱头为圆体,这里则孕含有“天圆地方”这种古人对宇宙对自然界的模糊认识;华表的柱身多呈圆形、方形或八棱形,八棱形的柱身和“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八卦方位相符,庄简王陵华表即为这种柱身。其实作为建筑附属物,华表的根本作用应是装饰,在封建社会还是皇权与王权的象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