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驻锡平湖的名僧(转贴)
(2011-02-16 15:07:34)
标签:
杂谈 |
历史上曾驻锡平湖的名僧
在美丽的东湖景区,矗立着一座莲花造型的建筑,它便是为纪念近代文化名人、爱国高僧李叔同(弘一法师)所建的纪念馆。其实,自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浙江佛教在东晋以后就一直非常发达,有“东南佛国”之称,高僧大德荟萃,名寺大刹林立,影响广泛深远。弘一法师最早出家之地位于杭州的虎跑寺。平湖尽管建县甚晚(明宣德五年,即公元1430年),但早在唐代,平湖就有古寺存在。据明徐阶(1503-1583年,松江人,官至内阁大学士)所撰《迁建福源普慧禅寺记》:“今平湖县二十三都,其地在唐长庆间,有佛寺三,中为福源,右大乘,左善庆,三寺比肩并峙,而福源最大,其遗址尚在,至今犹号福源塘。宋之季也,遭兵燹废。”文中所提“二十三都”现属新埭镇。而位于当湖镇的德藏寺,旧志一直认为创建最早,其实晚于福源寺,始建于唐会昌二年(842年),后唐清泰(934-936年)中期重建,称宝兴寺,前建双塔,至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始改称德藏寺。此外,历史上较有名的古寺还有万寿寺,在广陈镇,又称西寺,原称保国胜利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普照寺,也在广陈镇,又称东寺,原为僧伽院,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名。西林寺,在西门外,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建。福臻寺位于当湖镇北,绍兴六年(1136年)建。报本塔院在当湖沙盆圩(又称小瀛洲),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平湖境内大小寺庵近百处,可见佛教的兴盛。而佛寺的兴盛,往往与驻锡(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故称僧人住止为驻锡)于此的高僧有关。本文就历史上曾驻锡平湖的几位名僧及在平湖的活动作一简要介绍。
释清珙:僧中之仙
释清珙(1272-1352),字石屋,常熟(今属江苏)人。俗姓温。
清珙少时投海盐兴教崇福寺惟永禅师出家,20岁落发,23岁受具足戒。初礼高峰原妙禅师,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久无所契。后改投建阳西峰及庵禅师座下。及庵禅师乃原妙禅师之高足。经过及庵禅师的6年垂训,清珙一日睹风亭而大悟。及庵禅师后移住湖州道场寺,清珙亦随而前往,并深得及庵禅师的器重。从此以后,清珙禅师道名远播,经常出入于吴越之间,激扬禅风。后偶游霞雾山,因喜其山势峻秀,遂卓庵而居,名曰“天湖”。清珙禅师本想隐居天湖,终其一生。
元皇庆元年(1312年),始建于唐的福源禅寺重建,并从华亭乡移至当湖。延祐五年(1318年),延请平山处林禅师为首任住持。平山禅师,仁和(今杭州)人,也为及庵禅师的弟子,为清珙禅师的同门,曾在湖州道场寺管理藏经阁。后平山禅师移住杭州净慈寺(南宋禅宗五山之一),福源寺便缺少住持。于是平山禅师想到了同门清珙,前往天湖,恳请清珙出山,清珙却坚卧不起。平山禅师责备他说:“夫沙门者,当以弘法为重任,闲居独善,何足言哉!”清珙一听,遂幡然前往福源,盛开炉鞴,锻炼学人,一时龙象来归,云涌涛奔,或恐落后。清珙在福源寺住持了7年,纲宗大振。不久以老归隐,复归天湖。元顺宗至正年间,朝廷闻清珙之道名,特赐金襴袈裟,众人皆以为荣,而清珙禅师却淡然处之。至正十二年(1352年),清珙示寂。其生前语录及山居诗,由门人至柔编为二卷行世,名曰《石屋清珙禅师语录》,后被收录《嘉兴藏》中。清珙禅师一生中只在福源禅寺任过住持,其余时间大都隐居于天湖,故福源以清珙而驰名,而清珙也以福源而得名,因此不少记载中称“福源清珙”。
清珙有个弟子叫普愚太古,是高丽人。元至正七年(1347年)七月初,普愚太古禅师离开住了一年多的大都燕京(今北京)大观寺,一路跋涉到达了湖州霞雾山,拜访清珙。普愚求法15天后于八月初一离开,带走了“蒙授正印,传衣法信”的袈裟禅杖,揭开了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的新一页。普愚归国后,受到高丽王的器重,尊为国师。他常常在高丽王面前说起清珙大师的德行,高丽王十分仰慕。清珙圆寂之后,高丽王上表朝廷,诏谥清珙为“佛慈慧照禅师”,并移文江浙,净慈寺平山禅师前往天湖,取清珙大师的一半舍利,送往高丽,在高丽建塔供奉。此事在释元旭所撰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述。元旭为四明延寿禅寺僧人,曾在福源禅寺与清珙见过一面,因受清珙弟子至柔之托,为撰清珙传。此外,受平山禅师印可的慧勤禅师也是高丽人,后来归国后同样被封为国师。
清珙禅师为一代高僧,在中国禅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日本学者称其为“僧中之仙”,其师及庵禅师称他“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他的禅学思想博大精深,体系宏富,主要包括:心如境如的真如思想;佛心即凡心、退隐与清闲生道的隐逸思想;言语道断、知见无明的反智思想;为法忘躯、为众竭力的弘法利生思想等。灵隐禅寺住持来复禅师在为《石屋语录》所撰序中称:“福源住山石屋珙公,早得及庵之传,居山三十余载,入定观心……故其语言不事造作,实自胸襟,浑然流出者也。读其山居诸偈,绰有寒山子(寒山为文殊化身)之遗风,以及上堂示众之语……当有足警发于人,岂学语者可以意识而模仿之哉!”
禅坐之余,清珙禅师经常吟诗自娱,在《石屋语录》中收有《山居诗》。其自序云:“余山林多暇,瞌睡之余,偶成偈语,纸墨少便,不复记录。云衲禅人请书之,盖欲知我山中趣向耳。于是随意走笔,不觉盈帙,掩而归之,慎勿以此为歌咏之助,当须参究其意,则有激焉。”清珙十分谦虚,称学诗者“慎勿以此为歌咏之助”。但他的诗大多充满了烟霞之气,空灵而朴实,脍炙人口。其山居诗又可分为生活诗、劝世诗、言理诗和景物诗。现录《山居诗》一首,以飨读者——
茅屋青山绿水边,往来年久自相便。
数株红白桃李树,一片青黄菜麦田。
竹榻夜移听雨坐,纸窗晴收看云眠。
人生无出清闲好,得到清闲岂偶然。
诗人于青山绿水边的茅屋里,移榻听雨,收窗看云,闲适之趣味盎然。
释梵琦:明初第一等宗师
释梵琦(1296-1370年),字楚石,一字昙曜,晚号西斋老人。浙江象山人。俗姓朱。
梵琦自幼出家,16岁在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由于梵琦的佛学造诣和其在僧俗两界的广泛影响,上层统治者开始注意他。元英宗时期,诏写金字大藏经。梵琦善于书法,于是应选入京。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奉宣政院之命,到各地传法。据史料记载,他“五十年间,六出道场”(
钱惟善《佛日普照慧辨楚石禅师语录序》),即泰定元年(1324年)入主海盐福臻寺(今属平湖)、天历元年(1328年)入主海盐天宁永祚寺、至元元年(1335年)入主杭州大报国寺、至正四年(1344年)入主嘉兴本觉寺、至正十七年(1357年)入主嘉兴光寿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再主永祚寺。由于他的弘法贡献,元顺帝封他为“佛普照慧辨禅师”的称号。朱元璋取得政权之后,也积极笼络佛教界人士。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年(1369年),两次奉诏参加蒋山法会。在第二次法会期间,梵琦染病,不治而亡。其著作主要有祖光等编《楚石禅师语录》20卷(因其曾6次住持道场,故此书又称《六会语录》)、《西斋净土诗》3卷、《附录》1卷等。
梵琦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晚明四大师之一的祩宏就深受梵琦的影响,对其评价很高,认为“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矣”。梵琦擅长诗偈,常以文字做佛事,其偈语被誉为“脱略近时窠臼,严持古宿风规,电坼霜开,金声玉振”,所以他的偈语不仅流布各地丛林,日本、高丽的僧侣也都争相前来,奔走于座下,凡得到梵琦的一言半偈,就像玉璧一样珍藏起来。
梵琦曾两任住持海盐天宁永祚寺,因此在海盐一直被作为一位高僧备受推崇。但曾任平湖县令的广东南海人陈熙昌所撰《福臻禅寺长生田碑记》云:“国初故有高僧楚石云人,第知楚石重于海盐之天宁,受朝廷供养,其所赐衣钵至今宝藏为山门镇,而不知楚石未至天宁先至福臻,然则福臻者故天宁之上院,而当湖者则楚石之初地也。”(明天启《平湖县志》卷三)梵琦最早担任住持的道院,实为福臻寺,则“(当湖)福臻者故(海盐)天宁之上院,而当湖者则楚石之初地也”。其在平湖之地位,当不逊于海盐。
释真可:明代四大名僧之一
释真可(1543-1603年),字达观,晚号紫柏,门人尊他为紫柏尊者。吴江(今属江苏)人。俗姓沈。
真可17岁到虎丘云岩寺出家,闭户读书。20岁受具足戒后,始自楞严寺,终至云居寺,复兴梵刹计15所。万历七年(1579年),他为流通大藏,谋易梵筴为方册。万历十七年,方册藏始刻于五台山,4年后,南迁至浙江径山。其门人如奇等主持其事,贮藏经版於化城寺。明末阉党专权,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南康(今江西星子、永修等县地)太守吴宝秀奋起抗税,被捕下狱,其妻陈氏哀愤自尽。真可闻讯即赴京师护吴,触怒阉党权贵,被诬造作“妖书”(谎传神宗改立太子)下狱。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卒于狱中。著作有《紫柏尊者全集》30卷和《紫柏尊者别集》4卷及附录1卷。其内容包括法语、经释、序跋、诗歌等。
真可一生自始至终都以荷负佛法为怀,弘法传道,死而后已。在他41年的僧侣生涯中,云游各地,每到一处,见到荒废的古刹佛寺,真可都要尽力修复。正是凭着他对佛门的这腔执著,在他有限的一生中,竟然先后直接间接地修复、振兴了15座已经废弃了的古刹佛寺,获得了僧侣、民众的广泛赞誉。这无论是在明代,还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相传真可在年轻时只身前往平湖,以自己的魄力从当地巨富手里化募得生铁万斤,成就了一般僧人难以想象的铸钟一事。而真可与平湖的关系则应从被称为“护法尚书”的平湖人陆光祖说起。陆光祖(1521-1597),字与绳,号五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光祖青少年时即熟读佛经,因对佛教圣地五台山心仪已久,故自号“五台”。为官数次遭排挤,被迫退居在家,闲居期间究心佛乘,精研佛学,因对佛法护持有力,被称为护法尚书。陆光祖认识真可时任南京吏部尚书,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有鉴于明代大藏的稀少,以及古板梵策的笨重,真可在明万历七年(1579年)发愿刊刻大藏经(即后来的《嘉兴藏》),得到了陆光祖的大力支持。在刊刻的版式方面,一改传统藏经的梵策装为方册本,以达佛法广布的目的。万历十七年(1589年),方册藏始刻于山西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二十年(1592年)南移至浙江余杭径山寂照庵,后又分散在嘉兴、吴江等地募刻,至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完工,最后在嘉兴楞严寺集中经版印刷流通。《嘉兴藏》为宋元明清官私版《大藏经》中收录典籍最多(特别是中国佛教著作)的一部藏经。万历二十年(1592年),陆光祖游五台山,专程拜访真可,真可曾赠陆光祖诗五首。二十一年(1593年),陆光祖的三子陆基志延请真可居泖上(今属新埭),名其室曰“尔庵”。真可因冤案卒于狱中,徒众将其遗骸浮葬于京西,光祖的长子陆基忠(时任刑部郎中)启瘗入龛,后移至浙江径山寂照庵,再迁到大慧塔后的文殊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荼毗立塔,其弟子元照分片骨归塔于泖上“尔庵”东北隅,陆基志撰《紫柏大师塔记》(又作《达观禅师塔记》)。
释今释:抗清义士、一代诗僧
释今释(1614-1680年),字澹归。俗姓金,名堡,字道隐。浙江仁和(杭州)人。
金堡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曾任山东临清知县。因得罪上司,被迫引疾去职,回归故乡。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下杭州,金堡偕原都督同知姚志卓起兵抗清,势孤而败。即赴福建入唐王隆武政权,任礼科给事中等职。隆武事败后,当闻知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监国后,旋赴两粤,以兵科给事中之职辅佐桂王。在南明诸小朝廷中,金堡是不可多得的“虽九死而不悔”的忠臣之一。他嫉恶如仇,耿直敢言,被称为南明“五虎”之一。在永历朝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干,对朝中军政事务提出了极为恳切的谏议。民国二年(1913年)孙德谦为金堡《岭南焚余》所作跋中称:“明当隆(武)、永(历)之际,僻处海隅,大势已去,(金)堡独能奋不顾身,犯颜极谏,弹劾不辞权贵,真李成栋所云朝廷尚有此人者也。所上疏如《中兴大计》、《时政八失》诸议,无不愤激敷陈,规切时事,使当日擢用其言,以为恢复计,明之存亡或未可知。”金堡终因奏疏言辞激烈,惹恼了永历帝。陈邦傅、马吉翔同谋诬陷金堡为“北人间谍”。永历帝下令酷刑逼供,因瞿式耜等力保才免于一死。但金堡仍被打折了一条腿。永历四年(1650年)被黜戍清浪卫(今贵州省岑巩县境内),未达,中途留居桂林。同年桂林为清兵破,乃削发为僧。
顺治九年(1652年),金堡至广州雷峰寺受具足戒,法名今释,字澹归,以字行。顺治十八年(1661年),前明遗民李充茂以仁化丹霞山施予澹归做道场。康熙元年(1662年),澹归初入丹霞开山建寺,创建别传寺,实为丹霞开山之祖。康熙五年,时任南雄太守的平湖人陆世楷捐俸修建山门,别传寺规模初具,澹归便恭请本师天然和尚赴丹霞主院开法,成为别传寺之开法祖师。从此,澹归也与陆世楷成为知交。
陆世楷为清代著名学者陆奎勋之父,字英一,号孝山。顺治三年(1646年)拔贡,历任山西平阳府通判、山东登州府同知。顺治十三年(1656年),任南雄太守(《平湖县志》载康熙五年任,此据《南雄府志》)。《南雄府志》称:“秉性宽厚。修辑郡志,凡所设施,酌古准今。捐俸建天峰书院,奉祀张文献、王文成二先贤,置田以供俎豆,诸生肄业其间,季试月课,亲临不倦。时登贤书者,悉出其门。雄人士沐泽者久,于府治东龙护园左立祠祀焉,置祭田四十余亩。历任十九载。”陆世楷在南雄任职19年,如此之久,在清代属罕见。而其前任郑龙光也为平湖人,任职6年,在任剔奸除蠹,扶弱存孤,入祀名宦祠。在明代,南雄是岭南地区经济较为繁华的地区,素有“小扬州”之称。但因其地处五岭南北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活动频繁。清初几遭兵燹,特别是顺治六年(1649年)遭屠城,繁华之地顿成荒芜之区。郑龙光、陆世楷两位平湖人前后任职25年之久,苦心经营,渐渐恢复元气。
通过陆世楷的关系,澹归认识了一些在岭南任职或流寓于此的江南人。其中包括与陆世楷有中表关系的清代大学者、大诗人嘉兴人朱彝尊。此外,还有多位平湖人,主要有任广西来宾知县的沈皞日、任广东钦州知州的施洪烈。沈皞日字融谷,号寓斋,一号柘西,为浙西六词家之一,著有《柘西精舍词》2卷等。施洪烈字仲芳,号寄庐。晚年为著名诗人沈季友师。著有《粤游记》、《粤游集》、《仿天然和尚梅花诗》等。在澹归的诗集中,收有多首和陆孝山(世楷)、沈融谷(皞日)诗,可见澹归与两人的交谊。
康熙十三年(1674年),陆世楷以居丧离任。守丧期满后,出任贵州思州知府。不久,以病辞职,回到平湖。康熙十七年(1678年),澹归从丹霞退院北上,他没有回到老家杭州,而是投靠有着深厚友谊的知交陆世楷。康熙十九年(1680年)农历八月九日,澹归示寂于平湖陆宅。
澹归为明末清初四大遗民词人之一(其他三人为陈子龙、王夫子、屈大均),被称为一代诗僧,同时也是一位诗文评论家。澹归的主要著作有《遍行堂集》、《今释四书义》、《岭南焚余》等。他以“遍行”二字命名,寓含着佛门“普度众生”的博大情怀。据不完全统计,其存诗有2500余首,另有词4卷。王夫之评价他的诗文:“文笔宕远深诣,诗铦刻高举,独立古今间,成一家言。”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澹归之词除去少量酬应之作外,无不苍劲悲凉,极痛切凄厉。他好次稼轩、竹山韵,而比辛弃疾多苦涩味,较蒋捷为辛辣,这是遭际身世大悲苦心境的表现,所以,即使他常有勘破尘世的禅门话头,骨子里绝不是四大皆空。”现录诗词各一首——
《同陆孝山、沈融谷游丹霞》(其一)
凝烟隐隐动难分,逝水滔滔静易闻。
入夜星辰应失次,倚天鸡犬亦无群。
好山自喜迎佳客,践雨相惊落断云。
说向赤松休洒道,此中何得受尘氛。
《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
激浪输风,偏绝分乘风破浪。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鹿角狼头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问何人唤汝作黄巢?真还谤。
雨欲退,云不收。海欲进,江不让。早堆垝一笑,万机俱丧。老去已忘行止计,病来莫算安危帐。是铁衣著尽著僧衣,堪相傍。
早在岭南期间,澹归通过陆世楷的关系,认识多位平湖诗人,陆世楷本人便是一位诗人。澹归晚年寓居平湖,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平湖诗人。而在康熙时期,是平湖历史上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涌现出众多文人墨客,如被誉为一代清廉的理学家陆陇其,遗民学者李天植,浙西六词家中的“二沈”(沈皞日、沈岸登),与沈皞日并称为当湖七子的陆埜、赵沺、陆葇、陆世栻、陆来章、沈起雷,另外还有《槜李诗系》的作者、诗人沈季友,陆世楷的儿子陆奎勋也是名满天下的著名学者,等等。在《遍行堂集》中便收有多篇为平湖籍文人所作诗文序,主要有为李天植《蜃园诗集》、王端《云外集》、陆之祺《滋树轩文集》及《诗集》、过铭簠《蠹鱼稿》、陆上澜《芳洲诗文集》、赵璜《覆砚斋集》、陆埜《旷庵集》、陆楙《鹊亭乐府》和沈季友《南疑集》等诗文集所作序。在为同为隐士的李天植(字潜夫)的诗集所作序中,对李天植的“穷”而“达”推崇备至:“当湖李孝廉潜夫,今之高行士也……夫所谓达者,岂非得吾心之所安者?今以富贵予潜夫,潜夫不安也。必将日趋于穷而后安,此潜夫之达也……岂有间于哀哉?当哭而不哭则不安,当笑而不笑亦不安,笑与哭不同,其同归于安,一也。感慨者,穷之长言,穷之嗟叹,穷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是故穷为潜夫之安,感慨为穷之乐,皆潜夫之词之达处也。”在评论沈季友(字客子,号南疑)的诗时,则十分欣赏他的清、秀、高、奇:“当湖沈客子之诗,所谓清绝不寒,秀绝不纤,高绝不孤危,奇绝不刻削者也……玩其诗,如横笛孤吹于空山月下,云无片翳,风无丝扰。其人其境,不从人间来。”
但在清代所修的几部平湖县志书中,均没有关澹归的记载,只在清光绪《平湖县志·经籍门》记述陆世楷的诗集《甲辰唱和集》时讲到:“世楷守南雄州时,与沈暤日及今释唱和之作,今释为序。”康熙六十年《嘉兴府志》则有一段极短的传略:“今释,字澹归。武林人。系崇祯庚辰进士。名金堡,官给谏,以直言忤权,倖廷杖,编戍,遂为僧。顺治中开法丹霞,与南雍陆太守世楷诗文往还相契合。康熙戊午来邑养疴陆之别墅。病将革,尽散所用器物,从容寂化。”民国时期邑人陆惟鍌在编纂《平湖经籍志》中将澹归列入卷三十五《方外》,并收录有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