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随笔:股市里那些遗失的美好
(2023-03-27 14:28:50)
标签:
六月冬眠六月随笔股票 |
分类: 六月随笔 |
很久很久以前,有这么一个股市:公募基金长期在二线蓝筹和白马股上面耕耘,让这些股票走出震荡上扬的形态,非常适合波段操作;券商在一些成长股里面蹲守,一旦蹲守的股票出现利好,则强势拉出一波靓丽的主升浪;私募基金和游资紧盯着各种新闻资讯,闪电般突袭得到利好加持的股票,拉出一个个让人垂涎的主升浪;社保基金、汇金、证金、中金等国家队则是精准帮扶外加机动救火,当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或是央企被神秘势力砸盘时,他们就会如神灵般闪现,托起市场后很快隐去,深藏功与名。
股民在这样一个相对确定的环境里,参加各种培训班,花巨资购买炒股软件,泡图书馆的同时囤购各种书籍,顺应时代的股民还会在各种贴吧、谈论、博客、微博等战地进行沟通交流,东鳞西爪地学习,侃侃而谈地分享。那时,证券公司散户大厅已基本撤掉,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或是智能手机,股民的交流转向于线上,或是由各种公司组织的带着商业目的的交流会,大家都在忙碌里憧憬未来,乐在其中。
这应该算是A股市场的第二时代。有别于初创时期的混沌和蛮荒,第二时代的股市已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交易规则和市场秩序也已基本形成,银广夏、郑百文、琼民源、亿安科技、中科系、德隆系等为代表的庄股已经覆灭,深圳8.10事件、327国债事件、519行情、股市赌场论等都已成为过往,随着公募基金的崛起、股权分置改革的施行、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的尝试,A股市场的第二时代少了些癫狂,多了份清醒。
有人将A股市场的过往这样划分:1984年至1990年为博弈时代,这期间的亮点是国库券和股份制改革开启;1990年至1995年为赌博时代,这期间的亮点是两个交易所成立,以及新股认购证和国债期货事件;1995年至2004年为庄股时代和欺诈时代,股市乱象丛生,股民浪里浮萍。
这种划分有道理,但分得太细。实际上,2004年之前的A股市场,风格和气质基本一致,无论是博弈,还是赌博,还是庄股,还是欺诈,都属于混沌和蛮荒。就好比说,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放开涨跌幅限制,采取T+0交易,当天,上证指数暴涨105.3%,仅有的15只股票全部陷入癫狂状态。没过多久,上交所又恢复了涨跌幅限制,用事实证明,交易所也是在懵懂之中试错,在混沌中前行。所以,从更宽的视角来看,2004年的市场为第一时代,我们回顾的第二时代,时间大概是2004年至2013年。
为什么在2013年截止?因为2013年是股市有史以来第八次暂停新股发行,也是截止目前最后一次。2014年之后,IPO速度进入快车道,新股发行数量和融资总额屡创新高,再加上科创板和北交所,十年时间里,A股股票数量从2013年年底的2413只,至2023年3月的5314只,翻了一倍有余。股票数量的暴增,将股市的整体格局彻底改变,同涨同跌已几乎不可能实现,机构只有抱团才能炒起局部热点,震荡和分化于是成了市场的主基调。
于是我们发现,公募基金也开始做短线了,券商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私募和游资变成了涨停板敢死队;倒是社保基金,一如既往地坚持中长线投资,可往往过于沉稳,给人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在这样的背景下,量化交易横空杀出,成为中小机构的圭臬。
时代在进步,股市在发展,很难说哪个时代绝对的好坏。只是人的怀旧心理和懒惰情绪作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罢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美好,我们怀念过往的同时,也应珍惜并把握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