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随笔:“牛市旗手”何以舞不动大旗?

标签:
六月冬眠六月随笔股票 |
分类: 六月随笔 |
“牛市旗手”何以舞不动大旗?
将证券板块称为“牛市旗手”,或是“市场风向标”,似乎是整个市场的共识。可这种共识是怎么达成的呢?
以史为鉴。
2008年8月19日,证券板块见底回升,远早于沪指的10月28日;
随后的2009年初,证券板块率先走出大踏步行情,常有涨幅超4%的中阳线,2009年1月14日更是暴涨8.14%,气势如虹;
2009年8月4日,证券板块和沪指同一天见顶,但证券板块下跌力度远大于沪指,2009年8月19日那天的暴跌9.12%,更是敲定了小牛市的终结。
2015年4月23日,证券板块见顶。5月28日,又是一根9.31%的巨大阴线,宣告了行情的结束。十几天之后的6月12日,沪指才见顶5178点。
几番轮回,2018年10月19日,证券板块见底。后一个交易日,证券板块涨幅10%,以极其夸张的光头涨停阳线宣布熊市的终结。一个多月后的2019年1月4日,沪指才见底2440点。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见底、启动,还是见顶、调整,证券板块总能先大盘一步。这就有意思了,我们即便不参与证券股票,就只是偶尔看一看证券板块指数的走势,对于我们的趋势判断还是有很大的参考意义的。而证券板块之所以能够先大盘一步,源于股市热度和证券公司业绩之间的正相关,以及投资者对其相关性的心理预期。
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经纪、咨询、承销、自营、资管等,毫无疑问,在牛市里,这些业务绩效都能水涨船高。这两年证券公司业绩分化严重,有业务水平、自营能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承销业务上的参差不齐,某些券商资源丰富人脉广,保荐和承销的新股多,收益自然可观;但相比牛市年份,仍然不可比拟。
以中信证券为例,2020年净利润149.02亿,看着不错,傲视群雄,但相比2015年的198亿,仍有巨大的差距。从中信证券1999年以来的净利润表来看,2000年、2007年、2015年,这三个年份都是阶段高点,而这三个年份无一例外都出现了一波较好的行情。2011年是个特例,这年没什么行情,其它券商业绩都不咋地,中信证券鹤立鸡群的原因是出售了华夏基金股权获得的一次性收益。
除此之外,证券股根正苗红、市值均匀、同质化程度高,而且总市值足够大(行业板块排名第五),和股市关系度高,所以,证券板块具备了“撑得起场子”、“一呼百应”的特质,一旦整体启动,会给大盘指数形成巨大影响,也会给市场心理掀起涟漪,从而成为市场的风向标。
这种特质,还真不是一般板块能够具备的。银行板块太笨重,保险板块受头部三股(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影响太大,钢铁板块股性太弱,房地产板块太拧巴,饮料白酒板块太不接地气,半导体及元器件板块走得太飘……其它板块就不多说了,分量不足。倒是煤炭有色与大盘契合度较高,盘子也够大,但这两个板块属于慢热型的,需要有别的板块打个样提溜一下,和证券板块不是一个层次。
那么,结论来了,“牛市旗手”证券板块之所以舞不动大旗,就是时机未到呗,市场各方人士醉心于局部倒腾,并不准备鼓捣出一波大牛市出来。也可能,只是有心无力。
前一篇:六月随笔:基金也会挂羊头卖狗肉?
后一篇:六月随笔:炒股学五天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