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挖坑埋自己
近些天,可转债突然爆火,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几乎所有股民都在谈论可转债,也不管懂不懂,也不知道怎么参与,只是听说这玩意儿能稳赚,就乌央乌央地往里面钻。
有朋友拿着半个月前的可转债申购代码,问这是什么,问可不可以参与。
我为之哑然。
简单科普一下:可转债是债券的一种,这种债券未来可以转换为债券发行公司的股票。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不说国外,单说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只是当时参与的人少,政策扶持力度弱,所以,这种再融资的方式并没有被炒起来。
没错,这就是一种再融资,说白了,圈钱。
翻看历史数据,过去的五年时间里,2012年到2016年,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是5家、8家、13家、3家、11家,而今年呢?已经有13家上市公司发行了可转债。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可转债呈现爆发式增长,算上排入日程的两家,单月就达到了7家。根据这个速度,预计本月可转债数量至少有20家以上,预计今年可转债数量在50家以上。
为什么可转债突然就火了呢?
个人认为,三个原因:第一,上市公司按耐不住的蓬勃圈钱欲望。他们当中,有的是真缺钱,想要筹钱来发展公司。有的是真坑钱,圈了钱再说,反正不圈白不圈,放在账上吃利息也好;第二,再融资新规和减持新规的出台,逼着上市公司另寻出路发泄圈钱欲望。之前很多公司是看不起可转债的,因为规模不能太大,偏偏对财务的要求颇高,远不如增发新股来得爽快。所以,可转债是上市公司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第三,引入了和新股申购一样的“信用申购”机制,冠冕堂皇地把股民的胃口给吊起来了。东方雨虹作为第一只被吃的螃蟹,让不少股民尝到了甜头,从而形成蜂群效应。
当然,发行可转债,相比增发新股,对于市场而言,还是要稍微好一些的。毕竟,发行可转债,要求主板和中小板的上市公司必须连续三年盈利,而且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高于6%,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也必须连续两年盈利。这么一来,一大堆糜烂的上市公司,或者懒得连造假都没时间的上市公司,就没办法发行可转债了。
另外,目前发行的可转债基本是6年期的,这个期限,可说是上市公司的一个紧箍咒,逼着上市公司必须做好业绩,做大市值,否则,如果股价走低,萎靡不振,将来还本付息的压力不容小觑。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仍然是无可争议的圈钱恶行。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可转债越火爆,意味着将来对股市的祸害就越严重。回想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当时上市公司为了顺利完成股改,挖空心思,费尽周折,制定出各种各样的对价方案。那些对价方案让当时的股民很高兴,而股价当时也蹭蹭上飙。可是,近几年,限售股解禁对股市造成多大的杀伤力,难道我们心里没有一点概念吗?同理,现在我们为可转债站队、出力、助威,促使可转债集中爆发,将来这些债券转化为股市砸向股市,受伤的还不是我们这些散户?
说到底,股民现在是屁颠屁颠地挖坑,将来把自己给埋了。
据统计,年初至今,已有129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可转债预案,拟募集资金超过3800亿元。其中,至少85家公司已进入证监会审核名单。更可怕的是,虽然发行可转债的门槛较高,但是,由于创业板股票数量众多,且条件较为宽松,使得目前满足发行可转债条件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到了两市个股总数的40%!
来势汹汹啊!
有人说,这些不关我事,我只要能赚钱就好。
那么,可转债真的是稳赚不亏吗?
未必!
第一,可能破发。如果破发,只能赚到比银行定期存款还要低的转债收益;
第二,可能股价会跌。由于可转债优先配给股东,有些股民会为了得到可转债去购买该公司的股票,结果很可能会是可转债小赚,而所持有的股票大亏;
第三,可能收益下降。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收益率就会越来越低,这是中国甚至世界的定律;
第四,可能促使控股股东减持。捞到钱后获利兑现,把烂摊子甩给散户,这是中国上市公司老板们亘古不变的策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们是强人,他们是大鸟,胃口自然是更大;
第五,可能发生的不可控。毕竟,加入了时间因素的可转债,让未来变得不可捉摸。比如违约风险,很多可转债基金就是这么亏的。
总之,可转债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未必就那么可爱怡人。
可以参与,但不必狂热。
为自己挖坑,还那么兴高采烈,这是怎样的一种变态心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