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经典谚语新解(四)
67、股市里的失败者都是单维的不知变通的固执者,股市里的成功者都是顺应市场趋势的多维方向准备者。
新解:多维,也需要在脑中有层次、有组织,否则,学到的东西越多,越让自己在股市中像只无头苍蝇;
68、破市场敌易,破心中敌难。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
新解:破市场敌易?不见得吧?股市中最大的敌人,是把手伸进我们的口袋掏钱,而我们却认为他们是在往我们口袋塞钱的那些人。
69、“三无股民”指的是:无投资技术,无投资心态,无投资信息渠道。三无时间过长就会变成四无,或者五无。
新解:无欲,则刚;阿弥,陀佛。
70、在跌势中即使大盘没有转熊,我们也要防止“如来熊掌”把我们压在五行山下。否则,投资者的资金除了眼耳口鼻,全身不能动弹,每天只能喝树汁吃树皮,还要经受风吹日晒,接受“孤枕难眠”的磨难。
新解:让自己少亏钱甚至不亏钱,在任何行情里都是下一步赚钱的基础;
71、在股市中要想赚钱,成为高手,必须要两手硬:一手赚钱,一手防范风险!
新解:这种话虽然有道理,但的确是废话。如果有过硬的技术和心态,选到好股,低买高卖,自然能追逐利润、规避风险;
72、股市是投资的场所,大家来股市是来投资赚钱的,不是来消费花钱的!大家要做投资者,不要做股市消费者,更不能做高消费者!
新解:现在有专家说,股民进股市是来捐款的。我呸!郭美美事情出来之后,多少人还会主动给红十字会捐款?如果非得要说股民是在捐款,那情形应该也是这样:有个人捧着个募捐的大红箱子,上面写着,“捐100可能返还200”。
73、证券市场就是这样,在前一轮的行情中被套者,在下一轮行情中还会踏空机会。左边挨了一巴掌,右边还得挨!所以不能发生被重套的事情!
新解:这是赚钱欲望强大和操盘能力弱小的反差所致;
74、股海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做梦!第二个是实现梦!做人生梦,用股市收益来实现梦!
新解:对于大多数股民而言,股海人生的结果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做梦!第二个是惊醒!
75、选股,有时像出恭,尽管你很努力,把脸憋红了,甚至把全身的力气都用上了,但最后选出来的股票还是一泡臭屎,一买就跌。
新解:熊市里,少出恭,就能少闻到臭味了;
76、买的时候要忍受冲动!持的时候要忍受折磨!卖的时候要忍受贪心!卖了之后要忍受后悔!
新解:别说得那么惨烈,可以这么说:买的时候要淡定,持有的时候要耐心,卖的时候要知足常乐,卖了之后要认真总结成败原因;
77、顺境时赢钱是胜利,逆境时不亏钱同样是胜利。
新解:牛市中赚了钱就是高手,赚钱比别人多就是高高手;熊市里不亏钱就是高手,不亏反赚就是高高手;
78、投资者不是股奴,也要会生活,只有生活多姿多彩,浪漫的情绪很多,才能管得住自己的手不乱买股票。
新解:就像年轻小伙子沉溺于色情,天天躲在家里撸管。解决的办法就是扩大社交圈子,让自己的生活阳光起来,丰富起来,到时候自然能找到漂亮的小姑娘来享受鱼水之欢;
79、股市投资者在牛市中赚的钱是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股市消费者在熊市亏的钱更是其他行业拼死也扳不回来的。
新解: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既然要享受高收益,也要承受高风险。所以,熊市里自怨自艾,没有必要;
80、股市投资的成功是一种胜率,持续的胜率,而不是某一仗的完美。盈利模式的打法,买卖时机很重要,比选股更重要!
新解:在牛股上面赚到钱,是很不错,但不是最高境界。股市里的最高境界是,随便逮一只股票,都能够不亏钱甚至盈利出来;
81、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股市不以涨喜不以跌悲
新解:那不成呆子了吗?只要不狂悲狂喜就好了,任何事情把握个度;
82、彼得.林奇:不做研究就投资,和玩扑克牌不看牌面一样盲目。
新解:过年的时候,和堂兄弟们玩牌,三张的那种。我每次都是看了牌,觉得够大了,才下注,结果玩了一天,小赚;我的一个堂哥,基本都不看牌,由于不看牌可以让其他人下注加倍,所以堂哥时而大赚,时而大亏。一天下来,他还是亏了不少。
83、日本股神是川银藏说:股市是谣言最多的地方,如果每听到什么谣言,就要买进卖出的话,那么钱再多,也不够赔。
新解:所以自我辨别能力很重要;
84、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新解:反向说法是,久盘必跌。其实,关键看三点,一是股票价位高低;二是看大盘风向;三是看主力意图。可见,股市里的一些观点,应该动态和相对化来看,否则容易吃亏;
85、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新解:反向说法是,风水轮流转。其实,和上面那条一样,也应该动态和相对化来看。
…………………………………………………………………………………………………………………
注1:六月冬眠侃股市,写我所想,仅供参考,有理无理,请一笑置之!
注2:每个交易日,笔者会在微博里写午盘简评和收盘简评,请看 六月冬眠微博(点击进入)
参考阅读:
推荐阅读:
六年博客精品博文大集合(原创系列)
六年博客精品博文大集合(实战类)
六年博客精品博文大集合(理念类)
六年博客精品博文大集合(书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