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大盘的“杀手”和“救星”
根据社科院的报告我们得知,上半年有约1.47万亿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7月28日,银监会发话,防止固定资产贷款被挪作他用。(回头看,此为敲响警钟。)
7月31日,央行发话,将动态微调货币政策。(回头看,此为导火索。)
8月6日,还是央行发话,将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动态微调。(回头看,此为火上浇油。)
8月10日,证监会也在动态微调,新基金获批骤然减速。(回头看,此为助跌推动器。)
8月12日,7月新增贷款骤降,票据融资出现负增长;8月14日,银行定调下半年信贷目标,预计规模超3万亿元;8月17日,刘明康要求,商业银行要严格监控资金流向;8月17日,财政部:建议防范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楼市。(狂轰滥炸式的新闻,被“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句安慰的话所掩盖,终于使得大盘走出比7.29还大的跌幅。)
总结:
股市说白了就是一种商品市场,其涨跌也是取决于供求关系,供不应求则涨,供过于求则跌。这一段时间里,管理层口头上说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上早就在对流动性下手。IPO、大小非、再融资、增发、配股、创业板、国际版、红筹回归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承接,可是,这时严打信贷,又控制新基金的发行,股市不跌就奇怪了。
很多人在说,炒股不要老是盯着这些消息面。可是,中国股市仍然是个政策市,这一波跌下来,虽然有技术面涨幅过大和基本面估计过高的隐患,但绝大多数的因素取决于政策的所谓“动态微调”。前期涨的多是调整的原因,但不是大跌的原因。我们在这个政策市里炒了十几年股票了,如果还把这些政策给甩在一边去,就真的拿这个市场没辙了。
所以,后市走势有两种可能:第一,任由市场自由发挥,慢慢地消化政策的变动。这可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甚至可能会像2007年年底一样积弱难返;第二,政策主导改变大的供求关系,新股发行是否应该控制一下?大小非是否可以控制一下?增发、配股是否该规范一下?创业板是否推迟一下?国际版和红筹回归还不成熟,是否应该放一边一下?新基金对于市场的心理影响不小,是否可以加大力度和加快速度审批?……
政策市里,能把市场轻易打下去的,是政策;能在关键时刻及时地挽救市场的,也是政策。
哈哈,胡扯!
注:六月冬眠侃股市,有理无理,请一笑置之。
推荐阅读:短线必须继续关注的四个要点
理念随笔之四十四:震荡行情最英明的做法
推荐收听:股市歌曲:炒股第100天
股市歌曲:女股民的绝望告白
推荐收藏:诸葛亮炒股日记(全集连载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