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蜀国少年郎
一方温情一方伤
温情篇:赤子之心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衣衫破烂的流浪汉,他们以捡食垃圾为生,他们经常是蜷缩在屋檐下风餐露宿,他们在街上行走时被人冷眼,他们饿得发慌的时候也偶有偷窃行为,但往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他们独自行走在不属于自己的城市,他们心如死灰,却又充满希望地憧憬着未来的生活。笔者想试问一句,你看到流浪汉会做出什么反应?视若无睹地走开,充满鄙夷地掩鼻而去,还是充满怜悯地关怀?恐怕多半是选择第一种和第二种。生活在钢筋水泥建造的森林里,我们变得世俗、冷漠、自私,早已忘了有个成语,叫做“赤子之心”。
重庆市巴南区最近发生了一件事情,让笔者感到十分温暖。一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儿女经常会从家中“偷”出一些食物,就觉得奇怪,按照孩子的食量,不至于吃这么多东西呀!于是部分家长开始跟踪孩子,看他们到底把食物带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孩子们是将食物拿给一个失忆的流浪汉。
他们看到流浪汉在一个拆迁的房子里面吃捡来的、半生不熟的东西,就抢过来扔掉。孩子们的逻辑很简单,“半生不熟的东西怎么可以吃呢?吃了要生病的”。可是,把流浪汉的食物扔掉了,他不是没东西吃了吗?于是,这一群孩子就开始轮流从家中“偷”一些食物,送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异乡人。
后来从流浪汉只言片语的话中得知,流浪汉姓杨,叫什么忘了,出生于1963年,家住四川渠县。一年多前来到重庆,在一家煤矿打工。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他精神有些失常并伴有失忆。2个多月前来到这个拆迁房,靠拣垃圾填肚子。一天,他们在旁边房间的墙上,发现有黑色的木炭写的几句话:“秋秋,好好学习,不得打你……等我2天,一定要回来。”他们猜想,一定是这个流浪汉想家了,于是大伙一起凑钱,你三元我五元,凑了有100多元,帮助这个长长的头发和胡子都已经结板,衣着单薄,脚上穿着拖鞋的流浪汉,踏上回家的路程。
西方有一句谚语:人类最好的品质都是在孩子身上。而中国古代孟子也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童性”是最真的,只有儿童的天真无邪的性灵,才能说出“皇帝的新装”的秘密,而性灵被世俗的利害算计所障蔽,道德修养十分到家的成年人是决不敢说的;“童性”是最善的。在孩子的性灵中,有着天性的善良,他(她)们有着本能的自爱,却没有任何害人之性;“童性”是最美的。大自然赋予儿童像太阳和花儿一般美好的天性。“童性”是最自由的,就像是西方古典绘画中长着两个翅膀的小天使。因此,当我们利欲熏心时,当我们勾心斗角时,当我们自私自利时,不要忘记我们曾经的“赤子之心”。我们来读一段小孩子写的话:“学会感恩,学会分担,给别人一只手,我们风雨同舟”。
惨伤篇:割掉的不仅是男根

华西都市报 刘陈平
摄影
2008年1月9日晚上10点,四川成都一个12岁的男孩半躺在床上,挣扎着给自己的奶奶拨打电话求救。他的脸上淤血还没有干,脏得看不清本色的被子,血迹斑斑。裸露的大腿根部,一团丑陋、坑洼的暗红色疤痕让人触目惊心……
这一次,这个四川成都12岁的小男孩,因为父亲的醉酒,失去了成为男人最重要的器官——生殖器。
孩子的父亲叫黄长寿,名字寄托了对生活的渴望。可惜的是,这个叫长寿的男人到40多岁才有了个儿子。孩子出生后不久,孩子的母亲就离家出走了,房子也被接收了。于是,黄长寿天天借酒消愁,通过毒打儿子来发泄心中的苦闷。一天晚上黄长寿照例暴打儿子,小孩子可能有些反抗,黄长寿一怒之下,竟然趴下儿子的裤子,将其男根割掉了。负责治疗小男孩的主治医生说,“这个歹徒的手法比外科医生还好,刀口割得整整齐齐。”这句话隐含着什么意思?之所以割得整整齐齐,是因为黄长寿手起刀落时非常干脆,没有一丝眷顾的亲情。
可怜的孩子这一辈子算是毁了,失去了男根,更重要的是给幼小的心灵蒙上无法抹去的阴影。都说“棒下出孝子”,可是这已经跟教育孩子扯不上关系了,纯粹的是孩子父亲一种变态的行为。
虽然说“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虽然古代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但是“虎毒不食子”啊!当海狮妈妈看到孩子落入虎鲸之口时会发出长长的、令人恐怖的尖叫声或令人恻隐的嚎啕声;海豚则会不遗余力地试图使自己的已停止呼吸的孩子苏醒过来;《狮子王》中,老狮子为了救贪玩的儿子而死;狼也会因为失去孩子而绝食。难道黄长寿连最起码的亲情都丧失了吗?这则新闻给我们有暴力倾向的父母敲响警钟。
家庭是儿童成长中主要的环境,尤其父母是儿童成长期间最重要的人物。父母的暴力,将会对儿童的生理层面、心里层面、行为层面、情绪层面、社会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生理层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惊吓、尖叫、颤抖、口吃、湿疹、癫痫症、健康状况失调、想睡觉的习惯、尿床、体重及饮食失调、身体有退化现象、活动力较差、语言认知动作能力较低等不适应行为产生,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身症或创伤後压力症候群;在心理层面上可分为两方面:(1)从情绪方面来看,表现攻击性强、反社会性格、害怕、压抑、社会能力较差、与他人有互动的困难、恐惧、过度哭泣、焦虑、沮丧、发脾气、缺乏同理心、自我价值低等问题。如同Spaccarelli等学者推论父母亲之间出现婚姻暴力对於子女的焦虑、忧郁、低自尊有明显的促发作用;(2)从认知方面来看,孩子容易产生错误认知,误将暴力看成爱的行为表现,暴力反而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行为层面上可分为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两阶段可能有著不同的行为表现:(1)就学龄期儿童而言,表现出严重的内外在问题,如同侪关系不良、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业问题、学校恐惧症、遗尿、夜惊、失眠、害羞、退缩、对情感没有反应及过分依赖,而也有子女过分依赖母亲的行为表现;(2)就青少年时期而言,有逃家、焦虑、害羞、自杀、攻击行为、以暴力当作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是较高的机率出现反社会行为等等表现产生。(引自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黄千慈)
孩子是父母的骨肉,孩子也是独立的社会人,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身心舒适、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让孩子的内心不再担心害怕,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家永远是我们的避风港。
希望此类悲剧永远不要再发生。
【冬眠随笔】我思故我写,我死故我歇。
财经杂文,社论随笔。只为一时之快感,不求闻达于“猪猴”。
2008年1月11日凌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