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实战技巧 |
股票也是别人的好?
很多人的回答是,高价股涨得多,跌得也多。
错了,既然总数相同,幅度一样,盈亏当然也一样。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这属于“幻觉效应”。因此,基金公司宁愿把2元的基金,通过分红或者分拆,变成1元,让人产生购买原始股的幻觉。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股民追涨杀跌?股民频频换股的心理动机,到底何在?
频繁换股曾是中国股市投机性过强的证据之一。研究表明:中国内地股市的换股率,平均为57%,有的年份,换股率甚至超过100%。简言之,就是所有的指标股,在一年内,至少都被彻底清洗。更换过一遍。
曾经有研究者用亚洲人消费行为,比如说频繁更换手机来解释这个现象。问题是,虽然中国股市的换股率居高不下,这并非亚洲投资者所独有。研究表明,无论是成熟的证券市场,还是新兴的证券市场,过度交易的现象普遍存在。东京、伦敦、香港、泰国、新加坡的证券市场的换手率,分别高达49%、57%、51%、78%和75%,美国纽约交易所的年平均换手率,也高达75%。当然,最高还是中国,年平均换手率最高为1996年的深市,为1350%。
真实的金钱游戏中,贪婪和恐惧的心理,隐藏在每一次具体的交易中。曲线图和心电图具有大致相同的频率,短波是欲望,长波是人生。根植在人性深处的发条,到底由哪一只看不见的手扭动?
这真是一个让传统金融学家尴尬的问题。在经典的计算模型中,每个投资者购买的股票,都是市场投资组合,当市场处于均衡时,市场中应该不会发生任何交易。但是,对于很多投资者,如果哪天没有买卖股票,好像没做什么事情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来易来,去难去,翻云覆雨的背后,难道真的会盆满钵满?
波动性一向为投资大敌,复利之所以发生,绝不是简单的叠加和累计,而是乘数效应的放大,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效,而且,在投资中,存在“入不敷出,赚不抵赔”这一数学怪圈,即涨跌幅相同时,无论是先跌后涨,还是先涨后跌,投资者频繁地买卖,到头来肯定会蚀本。
在牛市中奔跑,在熊市中喘息。市场的波动性,是刺穿泡沫的那根针。此时,投资者往往急于逃跑。
回头一看,自己已经错过大好风景。欲望号街车“叮当”驶过,留下的却是一声声叹息。
对于这些行为,显然已经超出理性人的假定。对于这个交易之谜,曾经有研究者分别引入流动性交易者。投资者异质性与噪音交易者等多个概念,进行解释,这些解释还是处在缘由框架,因此,难以解释。这些年,逐渐把心理学引入,使这个问题有了初步还原的可能。
略过推理过程和模型推延,结论大抵如下:即使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仍然存在大量的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他们往往缩小股价的概率分布范围,而且对投资收益有过高的期望。
从职业上讲,经济学家,企业家,律师,工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是过度交易的高发人群。从性别上讲,男性投资者过度交易的程度要高于女性。女性投资者的股票换手率,只有男性的一半。
测验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从来都是一项危险的任务,目前的解释还有许多空白。正如花旗银行前董事长桑迪所说:“我每天都在提心吊胆,然而正是恐惧让我生存。”
前一篇:讲师每日股评(3.23)
后一篇:【指标操作】龙腾四海指标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