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的味道

(2013-05-09 07:10:41)
标签:

家乡美食

村庄

故乡

幸福的味道

五芳斋

分类: 去远方,寻故乡

家的味道

每个人,都有一份关于家乡的缱绻记忆,那缱绻里,有父母的叮咛,有撒满屋顶的点点星晨,更有厨房里飘动的缕缕油烟味。

 

还记得么,热气腾腾的厨房里,饿极了的我们在痴痴地等;还记得么,奶奶手把手教会我们包的清明果;还记得么,那代代传承,永不丢弃也难以忘记的家味儿吗?

 

在华北平原上,在别人的故乡里,开始了我的寻找之旅。寻找一份有关于家的味道,有关于那些丢不掉的味蕾思念,和寻常人家淡淡的悲伤,淡淡的欢喜。

 

 

 

妈妈的炸糕饺子

--------------------------------------------------------------------------------------

家的味道

 

难得的假期,小焦与家人挤在狭窄的厨房里,细细地忙碌着。
 
“妈妈做的炸糕饺子,我最喜欢吃了!”小焦笑着说,“从小看妈妈做,我们都学会了,其实很简单呢!”

 

炸糕饺子外型类似于普通饺子,不同的是,炸糕饺子用的是粘米面,经过蒸煮的粘米条子,被横切成块状,而后擀薄成片,再将芝麻花生等馅料折入其中,环包成饺子状,一个个炸糕饺子就成形了,最后放入油锅,经过油炸之后,色泽金黄诱人,加上甜甜的陷料,外焦里嫩,自有一番风味。

 

窄窄的厨房里,老老少少的手,揉搓在阳光下,一片片金黄,在手掌中晃动。菜刀的切磨,锅碗的碰撞,擀面杖的滚滑……厨房里,正上演着动人的奏鸣曲。

 

亲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相做着食物,团圆,或许是一场最盛大的演出,每个人都那么雀跃。

 

焦妈妈被挤在厨房之外,孩子和兄弟姐妹们都回来了,她到也落得个清闲。她站院长子里,笑着看着她的家业,我总记得她的那句感慨:“我奋斗了二十年,才做起了这幛房子。”

 

一个普通的、健壮的农村妇人,有着与其她农村母亲同样的命运,她守望着清贫,也盼望着美满。两年前的一场大病,让她更是体会到了活着的不易。

 

“那时候,什么都吃不下,再好吃的东西到嘴里都像吃土一样,难以下咽。”焦妈妈回忆着那时的情形,“每天都饿的发昏,但就是吃不下!”

 

病痛的折磨,令她一度迷茫消沉,夜静更深时,每当想起在外漂泊的孩子们,枕巾上,便落满了泪痕。孩子与这个家,就是她的生命,她咬咬呀,倔强地对丈夫说:“把农药都藏起来,万一我迷糊了,喝了药怎么办,都藏起来,都藏起来!”

 

得知妈妈的病情后,小焦带妈妈到北京医治,经过漫长的治疗,病情有些好转。妈妈又能做炸糕饺子了,厨房里冉冉飘散的菜香,以及妈妈那泼辣爽朗的笑声,是儿女们最在乎的家的味道。

 

小焦提着一袋炸糕饺子,走过村口的麦田,母亲向她挥手告别,她身后的村庄,在迷雾中若隐若现。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大缸里的烧饼

--------------------------------------------------------------------------------------
家的味道

太行山下,一缸缸烧饼正冒着香气。

 

葛家老老少少,一大家子都拥簇在缸炉边,忙碌成一幅乡村画卷。

 

之前虽听说过缸炉烧饼,但亲眼目睹,却依然很是新奇。

 

缸炉烧饼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用缸炉来烤饼。缸炉采用的是尚未烧制好的、半生半熟的水缸,打掉底部,使之上下相通,再用铁皮将大缸包成圆桶,用土泥将缸与铁皮间的缝隙封严,然后大口向下,置于排列好的炉条上固定,一个个用来烤饼的缸炉便成形了。

 

缸炉独具特色,这烧饼也甚为讲究。用响水放入适量的食盐和白面调和,揉到醒透,劲劲道道。面和好后,抚成长条状,随性揪成一个个小面团,揉按成饼,擀成薄薄的长方形面皮,再往上抹点花生油,两端对折,中间相叠,翻转过来,而后擀压实,如此这般,做好的一块块方形面饼,就被行列齐整地码放于案板之上。不过,现在有了压面机,省掉了反复擀压的手工过程,似是省力了不少。

 

取出长方形托盘,撒上芝麻,用手轻轻往外抖送,让芝麻均匀地铺满了盘底,将擀好的面饼平铺于托盘里,再轻抖托盘,饼身上便粘满了芝麻。

 

面饼完成了,最后一步,就是烤饼了。住炉内放置一块煤球,待缸炉烧烫后,将未粘芝麻的一面朝上,托于掌心,伸长胳臂,迅速探至炉底,“啪”的一声,面饼便被贴于炉壁之上。整个过程很快,却很需要技术,贴的时候,动作要麻利,以免被旺火灼伤;要贴的方正,以保证完全利有用限的缸壁空间;需贴的结实,以防止松动脱落。

 

炉壁上挂完面饼后,盖好炉盖,一面烤,一面烙,十几分钟后芝麻泛黄、发出香味时,便用铁铲将烧饼从炉壁上铲下,用手夹住取出,便可食用。

 

葛大叔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了制饼手艺,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独特的味道令很多人慕名而来。来的人多了,葛大叔就在村口搭了个烧饼作坊,边做边卖。每天和老伴,天不亮就起来,和面、擀皮、贴炉、取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我们家人多地少,再加上缺水,日子不好过啊!”葛大叔燃上一根香烟,靠在缸炉细细地向我们诉说着,“一家人挤在两间土房里,就想着搬进敞亮的大房!”

 

自从有了烧饼作坊后,日子也的确好过起来,靠着这几年卖饼积攒下来的积蓄,葛大叔完成了住进大房子的梦想。

 

“一块饼五毛,好的时候能卖出去几百张,总比种地强啊!”葛大叔从炉内铲出一块饼,笑着递给我,“尝尝,刚出炉的,脆着呢!”

 

刚出炉的烧饼还有点烫手,焦糁糁黄澄澄,咬上一口,“嘎叭”一声,那香脆的芝麻皮便应声爆裂开来,酥酥跌落。

 

“真不赖啊,又香又脆呢!”

 

“好吃,就多吃点吧,随便吃,随便吃啊!”我的回答让葛大叔喜笑颜开,他又将一叠烧饼推到我的面前……

 

小孙女总在饼坊里串来串去,学着大人的模样做着饼事,她羞涩地看着我,又拿起一块饼细细地嚼着。长大后,她对于家的怀恋,一定蕴满了烧饼的香气。

 

家的味道,是一炉冒着热气的缸炉烧饼,是年复一年勤耕不辍的日夜晨昏。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乡村女教师的午餐

--------------------------------------------------------------------------------------

家的味道

 

郜老师与婆婆一起,在昏暗老旧的厨房里,做着午餐。

 

午餐很简单,一锅玉米疙瘩,外加一盘咸菜。

 

她的孩子都在外地求学,她身旁的两个孩子是她的学生,由于其家人有事外出,郜老师今天照顾她们的饮食起居。

 

两个女学生很腼腆,看到我的镜头,表情显得生硬不自然。郜老师轻声地问着她们的作业,又轻轻地为她们整理松垮的小辫。

 

郜老师生起了炉火,婆婆在一旁切着包菜,锅内的水沸腾了,婆婆先将包菜倒进去,稍煮了一会,又倒进去一瓢玉米面。

 

用筷子不停地搅动之后,玉米面也慢慢粘稠了,结块成团地散落在锅底。再配上些葱花辣椒,她们的午餐就做好了。

 

郜老师先为孩子盛上一碗,孩子似是饿了,有点狼吞虎咽。

 

“这里的孩子,家里条件都不好,好东西吃的太少了!” 郜老师靠在门框上,凝望着孩子们的脸。

 

郜老师是南方人,原不属于这里。二十年前的一次外出,让她的命运坠入了深渊。那时的她还年少,在去往大城市务工的路上,她被人贩子拘禁,一路北上。

 

从南方的烟雨故地,到北方萧条的深山,她经历了生不如死的旅程。几经磨难后,她留在了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

 

由于村子偏僻,村里的小学点一直没有老师来,有着高中文化的郜老师,毅然地走进了村头那两间四处漏风的教室,她成为了一名每月只有两百元工资的代课老师。

 

上课的第一天,她的讲桌上放着一束扎得非常齐整的黄菊花,金灿灿的,美得让她眩晕,那是孩子们为了欢迎她的到来集体到山上采摘的。看着讲台下十几个坐得端端正正的孩子们,郜老师突然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感到无比庆幸。

 

这一教就是十几年,和孩子们在一起,她越来越阳光,越来越快乐,那些悲惨遭遇和刻在她心灵上的阴影也渐渐淡漠。

 

她的故事曾被改编成电影,只是对于她来说,她不太愿意提及往事,电影里的肆意美化,掩盖不了活着的艰辛。

 

历经了苦难和波折后,这个小山村和那所只有两个年级的学校,成为了她新的家园。她学会做当地最普通的食物,或是一碗玉米疙瘩,也或是小米饼,她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习惯与公公婆婆相依为命,习惯了凝视着那些渴求知识的大眼睛。

 

对于她来说,家的味道,是少年时代的痛苦别离,是苦难后的沉静安宁,也是那一片飞入云端的朗朗书声。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此文献给那些辛劳的人民,愿你们的家园永远鲜绿,愿你们的生活能越来越好。

 

--------------------------------------------------------------------------------------------------

本文参加由五芳斋幸福家庭基金发起的“分享幸福的味道——传承的家味”征稿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