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自古以来,多少旅居的文人墨客在中秋夜,写下了千古思乡的诗行,带着浓浓的思念,对月吟唱着古老的乡愁:“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一句“何处关山家万里”,凝结着多少游子无奈的归望,每逢佳节倍思亲,家在远方,而心却永远牵挂着遥远的故乡。千年前的苏轼,也是一个漂泊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离亲人相隔千里,但却在此时此刻仰望同一轮明月中,心与心的思念变的近在咫尺。
回想起已有十多年没有在家里过中秋了,不免有些感慨。记得小时候,一到中秋节,母亲便带我们去买月饼,我们尾随着母亲,跟着母亲在小作坊里挑着月饼。那时候的月饼,是非常简朴原始的大饼,没有馅也没有任何的装饰,松黄色的饼皮上,最多就洒了点白芝麻,但这种香味却是浓浓的,简单的烘烤却成为了儿时最美味的食物。现如今,这种饼早已消失了,被五花八门的小月饼所取代,但我认为太多的装饰、太多的馅料已经把最原始的味道所掩盖。晚饭后,八九点钟的样子,母亲和父亲就招呼着我们,坐在八仙桌旁,当母亲用菜刀把大饼切成几份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一哄而上,每个人都很开心地拿起一小块狼吞虎咽了起来,当然还会有一些饼放在一边,是不用切开的,吃的不够可以自已再切,或者是一整块饼拿起来就往嘴里送都可以,但第一次分饼的过程是不能少的,在中秋夜,团团圆圆,亲人们同吃一块饼,象征着同甘共苦,象征着团圆夜热热闹闹的分享。吃过月饼后,母亲就会取出早就准备好的炒米(把米先煮熟后,晒干,再放到大锅里炒,家乡特有的一种节日食品,别的地方有一种是直接把米晒后再炒的,少了煮熟这样一个过程,和我们家乡那种不大一样),母亲把炒米放在碗里,用开水冲泡,再在每一个碗里放入一大块麦芽糖,那种甜甜的香味顿时就扑鼻而来,特有的家乡美味,特有的风俗,带给中秋特有的情结。一切中秋聚会完结后,父亲就带着我们一起坐在大门口,我和弟弟们意犹味尽地一手拿着半块月饼一手拿着麦芽糖,我们或是靠在木门前,或是坐在门墩上,此时的月亮正越过树稍,门前的石板路上也洒满了青灰色的月光……
又是一年中秋,又是一年漂泊的旅途,你或许已经疲惫不堪,那么就在今夜抬起头仰望明月,让圣洁的银光抚去你满身沧桑的尘埃,让思念的泪水安慰你孤寂的心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