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一部差点因为题材而错过的好电影

标签:
十八洞村影评 |
分类: 娱乐圈—娱乐八卦影音评论 |
首先,自然风景确实震撼到我了。远山、梯田、阳光、水流、山寨、陡崖、石梯、老牛就能值回票价。
其次,电影完全不说教。按照套路里扶贫片不都该是主人公感激的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说:谢谢帮扶我们这些贫困户吗,《十八洞村》完全不是这样的拍法,男主人公杨英俊拒绝被扣贫困户的帽子,也拒绝接受被帮扶。
一个农民,还是一个以前修过飞机当过兵的农民,勤勤恳恳种田种了一辈子,最后种成个贫困户。这是一件多么悲凉且掉面子的事情。
从杨英俊的选择就可以看出来《十八洞村》是一部非常真实的电影,充斥着小人物生活的鸡毛蒜皮,杨家人的悲喜小事。
一开始,杨家几个男人都活的特别窝囊。有在家带孩子让老婆出去打工的杨金三,有整天想着喝酒没钱娶媳妇儿的杨懒,也有女儿跟别人跑了的哑巴杨英莲,最后每个男人都挑起了生活的担子。
杨英俊的老伴带一岁的小南瓜去看医生,医生诊断说小南瓜得天天扎针吃药才能走路,但脑瓜子永远只有三岁娃娃那么大了。老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要活的比小南瓜久,小南瓜活50岁,她就活100岁。以后她就是小南瓜的脑袋,如果她不在了,老伴脑瓜子也行,毕竟老伴以前是修飞机的。
杨英俊的儿子想离开这个贫困的大山,有多远走多远,走的时候却要带妈妈的嫁妆,三把板凳。他说妈妈的板凳坐起来不会累。
儿子没有抱怨过爸爸妈妈不能给自己铺路,一切都得靠自己的双手,而杨英俊就算年收入不过两千多,也没有要求过儿子往家寄钱。
别人随口说句家里稻谷拿去卖了,吃不着米,杨英俊就记在心里,让老伴装袋稻谷给人家,老伴却默默装了稻谷、苞谷等等粮食。
别人家孩子出去打工了,杨英俊就帮着别人家种了七八亩田。小南瓜走丢了,全村人像自己家丢了孩子一样着急的去找。
就是这些不值一提的细节让电影变的有血有肉,看过这么多故事才发现,原来小人物的生活最感人。
他们贫困,但他们不卑不亢,守护着这片土地,这静谧的山水。但电影当然不能止步于此,毕竟要改变杨家人贫困的状况,毕竟十八洞村被国家定位“精准扶贫”的村庄了。导演非常聪明,在宣扬国家政策这样的说教时刻都完全不刻意,在小王和杨英俊喝苞谷酒的时候,在一起插秧的时候,在把调料撒向酸鱼的时候,政策不经意被融入了日常聊天。
想要脱贫致富就必须拥有更多土地,于是小王用知识改变了杨家人的生活,和杨家人一起愚公移山一样的去填土造田。杨英俊想给小南瓜攒份好家业,即使他攒下的在我们看来多么微不足道。但这份坚持,在当下这个社会,怕是只有农民可以做到了。
就像小王说的:“他爸当一个教书匠当了一辈子,他以前时常责怪他爸没有能力给他铺路,让他人生路走的很艰难。爸爸离开以后,看到杨英俊他才明白,人有坚持,就必然有放弃。而普普通通的坚持,才更伟大。”
其实小王也在爸爸死后和爸爸一样坚持做了个小人物。
作为青年公务员,把青春奉献给农村,很难去帮村民脱贫,也没人帮自己脱贫,领导承诺的升迁遥遥无期,倒是离得近的升迁更快。小龙走了,小王却坚持了下来,并且组建杨家军带着杨家军脱贫了。村里路通了,杨英俊的儿子可以开着三轮回家了。
一个看似美满却让人难过的结局,而且我想我可能还会难过一整晚。
要问我为什么难过吧,说不上来,可能是因为在我们不知道的大山深处有人这样活着,这样坚持着,我们做不了什么,只能期望国家和社会多关注这些边缘地区和边缘人民,帮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样题材的电影注定了观众甚少,但它的确比当下浮躁的商业片有思想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