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运河大鼓第九代传人孙大爷的担忧

标签:
台儿庄运河大鼓孙业稳古城运河沿岸古稀老人江南 |
分类: 生活圈—生活女性情感星座 |
周末去了一趟台儿庄,是那种带着懵懂的心情去,依依不舍的心情回来。这个传说中血战过的地点原来竟是这样的一番唯美——简直就像是到了江南梦里水乡。
台儿庄古城是全城修复的,根据世界遗产组织的认定,世界上只有四个城市具有重建资格,一是波兰的华沙;二是意大利的庞贝;三是中国的丽江;还有一个就是台儿庄。主持台儿庄修复工作的是同济大学的运河申遗专家阮仪三,这位老教授救过平遥,还曾支持过丽江的修复工作,于是在游览台儿庄古城这整座非遗建筑群的时候,我们还特别关注了古城中非遗的特色,比方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运河大鼓。
打鼓的老人名叫孙业稳,今年已经70 岁,据老人自己说,他是运河大鼓丘祖龙门派的第18代传人。运河大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史,相传是在明末清初,由运河两岸的渔鼓艺人在演唱的基础上经加工、润色、提高演变而来的。老人给我们打了一段经典的桥段“翻十字”,就是从一唱到十,再从十唱到一,讲述运河人家的故事。孙大爷刚一开腔,游客就在私下寻觅音箱等功放设备,因为老人的声音是如此的铿锵有力、韵味十足,带着鲁南口音的大鼓唱词浑厚立体,像从丹田发声,带着绵里藏针的功夫,特别像是高级音响表现的效果。这功夫一露就彻底镇住了我们这一干来自摩登城市听交响的小P孩们,无比惊讶和敬佩,纷纷表示要做大爷的徒弟,现场拜师。可惜运河大鼓要求非常高,只收16岁以下的小男孩,光是打鼓都要练2年,出师要20年……不过古城的负责人在给孙大爷找徒弟,大爷现在身体不错,徒弟出个师还是有戏的。
一面大鼓,两片铜板,一根木杆,一段自编的大鼓词,一个个运河故事
唱的是过去,望的是未来
大鼓一响,黄金万两
一支鼓槌,自说自唱
沧桑是一种超群的资本
回味那过去的韵味和400年历史传承的故事
孙大爷说,现在会唱运河大鼓的就剩俩人了,除他之外,另一位也是与他岁数相当的古稀老人。大爷早年也曾教过8个徒弟,除两个已经过世外,由于缺少听众,剩下的6个徒弟或务农或经商早就丢弃了这门手艺。因为生计所迫,大爷也曾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停演归耕”,一度运河大鼓在此销声匿迹,“没人喜欢听了,挣不着钱,总得养家糊口吧。”但是现在,大爷在古城万家大院“扶风堂”的门口坐镇,已经成为了古城一张非遗名片,每天都能出现不少粉丝。但是大爷还是有点担忧,18代的手艺要是在他手上断了根,百年之后也不好和师傅交待,更是民俗文化的损失。在此祝愿孙大爷早日找到接班人,运河大鼓在运河沿岸也可以代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