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行走40国围屋客家人梅州重视教育海外游子记忆堂屋四合院建筑 |
分类: 行走40国在【亚洲】 |
客家人系列之五:
很早就向往看客家围屋.这次到梅州,它成了最主要的目的.
水塘的后面是围屋吗?怎么和我想象的差别那么大?
原来,粤东的围屋与福建的围屋有许多的不同.它的围屋在最后面的阳位.最前面的阴位是池塘.中间的上堂,中堂,下堂两侧是客家人祖先从中原带来的四合院建筑.
我来到的这个围屋,是温氏家族.围屋建于明朝,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正门口进去是下堂屋,是客人稍作停留的地方.
客家妇女的美德是出了名的.在中堂,四幅画浓缩了客家妇女"四头四尾"的好传统.
一.<家头,教尾>
二.<田头,地尾>
三.<锅头,灶尾>
四.<针头,线尾> .总之,屋里屋外的活,敬上教下的事,客家妇女都要做到.
建筑中间的堂屋部分,一共有48间房.
堂屋两边有八条横屋,想不到竞有240间房.其格局带有浓浓的北方四合院味道.
在堂屋的后面是个半月形的坡地.上面阳光充足,树木茂盛.
这里就是主人家讲的阳位,叫做---化胎.
而围着化胎的弧形房屋,就是围屋了.
我真的想象不到,我身后这化胎上的苏铁树已经有450年的历史了.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而隆起的地面为什么称为化胎呢?它实际在暗喻客家女人的肚皮.希望能多子多孙.
在化胎的另一边,还有一颗苏铁树.
据说,这两颗苏铁树是温家第十一世传人亲手种下的.每颗都占地100多平米,各有60多个分枝.
围屋外的天空.
我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看---三围.不是我咸湿.是围屋有三层围.
弯弯的巷道.
青青的植物与残旧的墙皮.
文革时期的烙印.还好,主人家用主动迎合,保证了围屋的生存权.
这就是生活.
静止的昨天.
晾晒完了的时间.
褪色的黄与青葱的绿.....
石头的回忆.
岁月在歌唱.
屋檐外.
抹不去的昨天跌入一帘幽梦......
穿透记忆的墙.
石头对我说......
走出围屋的客家游子太多太多......
可他们还是觉得围屋的井水最甜.
因为那是客家人生命的源泉.
而围屋里的老父亲,也为自己用重教的传统将儿女送出围屋而自豪.
比起南粤的广府人和潮汕人,客家人始终认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
客家人从中原带来的重教育的传统,就是这样源远流长......
而客家围屋的圆弧建筑特色也走出了大山.
进入现代化的宾馆.
回到梅州市,只要我见到一弯弯的弧线,我就会想起客家围屋......
最新文章:千佛塔上看梅州(组图.上)
关于我和我走过的那42个国家
我的自驾游精彩博文:
做一个半裸的活体泥塑 (客家人系列之1)
客家的血馒头你敢吃吗?(客家人系列之2)
客家人死了都要爱
(客家人系列之3)
拜访叶帅的故乡(组图)
(客家人系列之4)
千佛塔上看梅州(上)
(客家人系列之6)
后一篇:120万,富婆最宠阿穆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