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量好书推荐——傅佩荣解读经典系列

(2006-11-21 10:01:11)
分类: 立品图书

http://www.tobebooks.com/product/manage/ewe/UploadFile/2006112110530182.jpg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最受欢迎的演讲家
—————————————————————————————————
《傅佩荣解读论语》 线装书局,2006.8,定价35元
《傅佩荣解读孟子》 线装书局,2006.8,定价32元
《傅佩荣解读老子》 线装书局,2006.8,定价25元
《傅佩荣解读庄子》 线装书局,2006.8,定价40元
《傅佩荣解读易经》 线装书局,2006.8,定价45元
 
书介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分别是儒家、道家和易经文化的思想原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本系列丛书融汇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教授几十年钻研传统文化、进行中西哲学研究与教学的成果,目的在于为当代人提供阅读中国哲学原典的简易方法,并将个人心得与创见和读者分享。
 
傅佩荣教授解读五大经典,在体例上分为原文、白话和解读三部分,白话部分以通俗流畅的现代白话进行译解,取代了一般读本的注释部分,易于读者理解,解读部分则综合与融会了历代注家与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专就关键概念加以解析和延伸。
 
本丛书不但可作为五大经典简明易懂的入门读物,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而且凝聚了作者研习中西哲学几十年的思想结晶,以及作者本人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与当代日常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对于现实人生颇有指导意义。

试读

《傅佩荣解读论语》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解读】 ● 仁:《论语》中,仁字有三义: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要以“仁”来彰显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是如何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完美。人之性是“向善”,人之道是“择善”,人之成是“至善”。向善须在真诚中,才能自觉;择善要靠智能与勇气,因此学生们经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至善则须“死而后已”,所以孔子从不称许同一时代的人为“仁”,对他自己也不例外。这里所批评的“巧言令色”,是针对缺乏真诚心意而言;少了真诚,无法自觉其向善的要求,当然谈不上进一步择善而行了。有关“仁”字的完整诠释,还须配合其他相关各章的解读。如【3.3】,【4.2】【17.21】等。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
 
【解读】 ● 仁:就人之性而言,是指真诚的心意以及向善的自觉力量;就人之道而言,是指人生正途或择善固执;就人之成而言,是指完美的人格。如果这句话要全部说清楚,就是: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不走在人生正途上,又缺少完美的人格,那么礼乐再多有什么用呢?在此,以真诚的心意来解读“仁”字,较为贴切

演讲

儒家文化为什么重要

傅佩荣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还需要学习两千多年前所创始的儒家思想吗?今天倡导儒家文化,纯粹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还是因为其中确有“历久弥新”的哲理?儒家可以帮助我们站稳脚跟,面对世界,进而引领时代风潮吗?这些问题都可以获得理想的响应,但是前提是:正确诠释儒家“经典”,并求其与“经验”之结合。
 
2006年9月10日15:00-17:00,北京图书大厦,傅佩荣教授应立品图书和爱知堂邀请开始了他“重塑心的文化”首开大陆问道系列活动北京第一讲。演讲中,傅佩荣教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儒家与文明冲突、儒家与东亚现代化、儒家文化的活力、诠释儒家经典等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儒家文化为什么重要”,在场听众无不欢欣鼓舞,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体认和理解。以下文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编辑而成。

如果我们对于世界历史稍微了解一下,就会知道,真正主导人类命运的,并不是那些重要的军事家、政治家,或者企业家、科学家,而是哲学家。他们默默的工作给人类指出应该走的道路。人活在世界上,首先发现自己是万物之灵。为什么?
 
当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实际上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春夏秋冬、宇宙万物、生老病死,它是一个事实。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人类有自由选择的可能。换句话说,第一个是实然的问题,宇宙人类实际是什么样,第二个是应然的问题,人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先圣先贤在思考,人这样一种生命应该怎么安排才能使它有意义。其实,很多东西的答案早就包含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但是有一个问题,传统文化需要重新诠释。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研究过人类各种文化,他说,中国文化最特别,一般的文化只有一度生命,兴盛衰亡之后就变成了考古学的对象,仅供后人挖掘研究,但是中国文化不一样,兴盛衰之后可以再度兴盛衰,现在正准备第三度重新开始,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奇妙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所谓的文明冲突是怎么一回事。这四个字在国际上探讨全球文化的时候是一个重点。1994年,美国有一位政治学家曾经说道:“21世纪的三大文明冲突是一个主要的战场。”他说的是哪三大文明呢?第一个是基督教文明,第二个是伊斯兰教文明,第三个则是儒家文明。这是一个政治学者的看法。
 
儒家真的会跟另外两大文明冲突吗?为什么人类一定要相互冲突呢?难道不能相互合作吗?外国学者的这个说法代表他的见解,但是不一定正确,因为儒家的思想还是用孔子的话来概括比较准确。下面我用孔子的三句话来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
 
第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和你的路不一样,我们就不要花时间商量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反正路多得很,我何必一定要跟你碰面呢?孔子的思想非常包容,他也不愿意当乡愿,跟你打迷糊仗,你凶我就让你,你弱我就凶你。孔子的思想是如果大家的人生理想不一样,就不用互相商量,你过你的生活,我过我的生活,大家各自过自己的生活。
 
第二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说大家虽然意见不一样,但是可以互相尊重。什么是“同”呢?就是搞一言堂,只有我说了算,你不能说话,这个叫做“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才同而不和。这个话说的多么直接啊。一个团体里当然要大家都发表意见,所以孔子不会对外国人说,你们基督徒别说话,你们穆斯林也别说话。孔子会说,你们各说各话,说出来的话只要接近真理都可以相通,这叫做“君子和而不同”。
 
还有第三句话。孔子是鲁国人,春秋时代鲁国是很弱的国家,这么弱的国家还要对外表示强硬态度,孔子说这样不好,远方的人不服气,“则修文德以来之”。我把本身的文化和德行修养好,别人自己就来归顺了。
 
《论语》中的这三句话可以说明儒家的立场。儒家不跟你争文明主导权,而是依靠内在的力量。为什么儒家会有内在的力量呢?因为儒家的主张符合人性的需求。如果你的主张是要靠宗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会出现很多宗教战争,像十字军东征之类的。但是在中国没有什么宗教战争,顶多是一些小冲突,大的格局是不变的。我们中国人的心态比较包容,也是因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因此,我不但不把儒家列入文明冲突的因素,反而主张一种观点,就是儒家可以让世界上的各种宗教找到一个对话的平台。各大宗教讲生前死后,对现实人生有很多先天的设定,所以弹性很少。儒家不是宗教,儒家是哲学。宗教跟哲学都要探讨什么是最后的真实,什么是究竟的真理,但是方法不一样,宗教靠信仰,哲学靠理性。
 
谈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还有一个很好的例证。1982年,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几十人在巴黎开会,讨论世界各文明中哪一种思想可以使人类和谐,最后得出结论说是儒家思想。也许他们并不真的了解儒家思想,但是他们受过教育,而全世界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地球上有一个亚洲,亚洲有一个中国,中国有一个孔子,孔子说过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就够了。如果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族群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别人怎么对我,我就不要这样对别人,这不是天下大同了吗?

书评

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书评人:胡车
 
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亦中华文化史上所谓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时代,诞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典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古代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很多人无法得以领略这些经典的风采。最近,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解读的《易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在大陆地区出版,可以说是部分弥补了这个缺憾。
 
对于大陆读者来说,傅佩荣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在我国台湾地区,傅是一个如同易中天、孔庆东、余秋雨式的文化明星。青年时期,他师从台湾大学学贯中西的哲学家方东美先生研究存在主义,后又负笈于美国耶鲁大学精研中国哲学,获博士学位。跨越中西方的学术培养,使他既擅长逻辑与讲演之术,也长于思辨和写作。从而成为当代台湾最受欢迎的哲学家,从文化中心到寺庙,从学校到行政机关,从社团到基金会,都常见他的身影和足迹。
 
近年来读经运动在中国兴起。不过,它采用的是由少数人删减后的著作,曾被人视为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专制”主义。阅读更为完整的古典著作,方可更为充分地了解中国传统。先秦时代,诸子争鸣,是中国思想的顶峰。为什么傅佩荣偏偏只选取前述“五子”之言?借用一些学者的话可以解释:学理上名家最让人服膺名家,人格上墨家最让人敬佩,但是过多谈论早已中道而绝的名、墨两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实际进程几乎无关痛痒,难以切中要害,因此还不如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先秦以后成为中华主流思想的儒、道两家(法家只是儒家的同宗别派,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易经》乃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这三位古代圣人合作的成果)。
 
上述典籍,经历代研究者的注释解读,几乎每一句话都展现了其多彩多姿的面貌。然而,这对普通读者来说,却又恰似一个难以跨越的阅读理解障碍。长达20年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经验,使傅佩荣参阅了历朝历代名家的解释,并在解读中为其所用,较好地把握经典的哲学精神。以《论语》为例,原文典雅有余而清晰不足。为了达到最大程度的向读者传达原意,作为解读者,傅佩荣教授参考了总计数百位中国古代、现代学者、以及日本、英国等外国学者的研究心得,最终得以清晰流利的白话与完整连贯的系统,呈现了《论语》的永恒意蕴,提供新世纪的读者一部较为理想的《论语》读本。对此,傅曾经自信地说,“如果组织一个100多人的专业评论团来和我辩论《论语》,我一个人对100个人都有信心,因为《论语》中任何一句话我都倒背如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仁、义、理、智、道、德以及其他种种观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就像后世中的那样,给人以迂腐之感?例如,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句话“六十而耳顺”被用于教育人们要平和对待他人的意见。但在解读这句话时,作者指出孔子自述生平的其他五个阶段都以单一动词描述,如“学,立,不惑,知,不逾”,不宜在此多出一个“耳”字;其他各阶段都有《论语》的资料可以互证,唯独“耳顺”令人费解;而且,孔子说君子“知天命”之后,就会“畏天命”,畏天命的表现不是“顺天命”吗?否则他在六十岁前后为何要周游列国,在别人看来是“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同时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且两次面临杀身之祸时,他都毫不迟疑地诉诸于“天”?因此,原话意思应为六十而知顺乎天命。

作者还表明,阅读经典一定得跟现代生活结合———如果孔孟不能改变我实际的生活,我为什么要学呢?作者曾经雄心勃勃地表示,要通过重新解读经典再塑中国人“心的文化”,处于逆境时,会想到否极泰来;前无去路时,会希望剥极而复;看到社会乱象时,则要求革故鼎新;遇到分配不均时,则知道有损有益。毫无疑问,傅的解读,还有助于我们最大程度的去重温、理解那个激动人心的文化轴心时代。于民族历史发展而言,这有其重要意义。人类一直都是在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而且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必将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点燃火焰,创造出更高的文明。当代中国正日益以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影响全球,并亦为全球化、西方化所深刻影响。文化价值观念大破大立的时代,往往也是民族文化复兴、重生的时代。魏晋、晚清时代的文化大变革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案例。或许,在我们一代人或者两代人的经典阅读和创造思维的交汇中,另一个新的、更有活力的壮观文化景像,将镌刻于民族的历史上。
 

【延伸阅读】
 
重塑心的文化——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首开大陆问道
http://www.tobebooks.com/cultural_events_1.asp?id=53

> 更多好书,请登陆www.tobebooks.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