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大师爱作秀 (二)
(2014-12-23 10:24:03)
标签:
东晋袁宏文史婉如清扬作秀 |
固位秀
几年过去,袁宏对现状又有些不满意了。
袁宏和伏滔深受桓温器重,算是桓温帐下最得意的两大笔杆子。当时的人们将他们并称为“袁伏”。可在袁宏眼中,伏滔根本不配和他并论。他心里觉得羞耻,常常感叹说:“桓温虽然善待士人,可是却让我和伏滔担任同样职务。这是对我的侮辱啊。”
这话自然传到了伏滔耳中,伏滔很郁闷,凭什么自己就不如袁宏呢。
桓温早就知道袁宏和伏滔的小矛盾,他不干预,做壁上观。属下有竞争,对他来说,并非坏事呢。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谁能干,他重用谁!
桓温北征,袁宏随军。
军中无娱乐,桓温就让大家一起写一篇《北征赋》。这可是给领导拍马,拉近关系的大好机会。文官们摩拳擦掌,奋笔疾书。桓温府中三大名士袁宏、伏滔,王珣也不例外。大作写好,由随从当众朗读,大家公开点评。
桓温亲自主持品评大会。他要选出一篇足以文理俱佳的妙文。作为北征主帅的他,也可以凭借这《北征赋》青史留名。
轮到念袁宏的文章了。桓温点名让伏滔来读。大家洗耳恭听,赞不绝口。
念着念着,伏滔的声音低了下去。在座的大都是饱学之士,自然听出了袁宏的文章竟然改韵。
长文改韵本是常事,但袁宏改的很突然,众人听来都一愣。
王珣当即接话:“这赋啊,将会流传千年,不可轻率,换韵要慎重啊。”他的话看似批评,其实是赞颂。
伏滔说:“如果能再增加一个韵句就更好了。”
大家一听,脸色都古怪起来。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已经成形,再插入一句,还要浑然天成,简直难于登天。
桓温笑嘻嘻地说:“不如就由伏参军想一句如何?”既然伏滔提议,想必有把握增加一个韵句。
没想到话音刚落,袁宏站起来朗声吟诵:“感不绝于余心,愬流风而独写。”根本不让伏滔有表现的机会。
众人听后,掌声雷动,连桓温也频频点头。
会上,王珣对伏滔说:“当今文章写得好的,应共推袁宏。”
袁宏在桓温眼里就是个笔杆子,文无第一,要想长保富贵,就得兵行险招。在文章中设置个小小的纰漏,然后自行修补,顺理成章地就达到目的。
桓温北伐失败,为了挽回颜面,竟然废除皇帝另立新君。桓温权倾天下,可是,朝廷许多士大夫对桓温的霸道深深不满。袁宏就是其中之一。
数年后,桓温去世。桓温一死,袁宏立刻就开始谋划跳槽。
当时的东晋最有权势的是桓冲和谢安二人。桓冲是桓温的弟弟。袁宏若是留任,自然能够保有富贵。只是,袁宏对野心勃勃的桓家早就厌倦,他把目光看向了时任扬州刺史的谢安。
谢安是谢尚的堂弟,对袁宏也早就闻名。只是,在谢安看来,袁宏是桓温的人。用人之道,除了有才干,还要有忠心。若是二者选一,谢安宁愿选有忠心者。
袁宏要想转投谢安门下,并不容易。
那一天,吏部郎袁宏被选派为东阳太守。临行时,原单位同事都来饯行。当时谢安担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属下升迁饯行,作为领导的,多少要说点祝福的话。
朝廷事务繁杂,谢安来得很晚,。见到众人都有礼物相送,谢安多少有些尴尬。他略一思索,把袖中常用的一把扇子拿出来说:“这把扇子就送给你吧。”
谢安只是随手相送,并没有什么深意。没想到袁宏应声答道:“我会用这把扇子宣扬您的仁德之风,来抚慰东郡的百姓。”
众人都愣了,这一语双关的回答话一语双关,实在太妙了。随即,众人一片喝彩,赞叹谢安身为宰辅,果然用心深远。谢安却明白,自己根本没有那层意思。不过,袁宏能如此看问题,倒也显出对百姓的关爱,还有对自己的尊敬。
作秀的最高境界在于让人深味其妙,却无可挑剔:都知道是拍马,但谁也不会觉得是拍马。可以说,袁宏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