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战国策智伯卫国文化 |
《战国策》中记载了许多谋臣策士的精彩言论。一些贤士,往往可以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就准确的做出预判。
战国初年,晋国国君的力量日渐衰微,晋国由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四位大夫瓜分,而其中地盘最广,权势最大的就是智伯。而卫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二流诸侯国,相比中原霸主晋国,拥有长江南岸千里沃土的楚国以及拥有海盐之利的齐国来说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即便是比宋国,郑国,也略显不如。
可是,有一天,智伯却给卫国国君献上四匹骏马,一双白璧,使者告诉卫国国君,智伯对卫君向来敬仰,希望和卫国结为盟国,为了表示诚信,特意献上厚礼。卫国国君非常开心。朝臣们也纷纷祝贺,定是卫君执政有方,方使得邻国君主来贺。智氏给为君送礼,是卫国无上的光荣。
使者离去之后,卫君大摆筵席,宴请群臣。众人频频举杯,祝贺这难得的胜利。可是,卫国的大夫南文子却眉头紧锁,脸带愁容。
卫君平时挺讨厌南文子的,那个人不知道看人脸色,总是喜欢拿一些大道理来胁迫卫君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不过卫君今天心情很好,就笑着对南文子说:“今天是举国欢庆的大好日子,爱卿为何却不开心呢?”
卫君开口,朝臣们停止祝酒,目光都看向南文子。朝中大臣也多半厌恶南文子,总是那么古板,阻挡了许多人的财路。可是也有个别人很敬重南文子,南文子和其他官僚不同,是一个真正心存社稷的国之忠臣。
南文子说:“君上,今天智伯送礼来给我国,本来确实是一件喜事。不过小臣却想,一个没有功劳的人,为什么会受到赏赐呢?一个没有出力的人,为什么会得到礼物呢?本来四匹骏马,一双白玉,应当是小国送给大国,可是现在情况却反了起来,大国送礼物给效果。这一切,不是太奇怪吗?”
朝堂上立刻喧闹了起来。有人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是我国日渐强大,国君贤明,智伯畏惧,才有意讨好我国。可是,话一出口,就有许多人反驳,卫国真的已经强大到让智伯来讨好的地步吗?没有,没有。
人在面对胜利时,总喜欢把一切归结到自己身上,而在失败时,把一切归结到他人身上。自欺欺人可以换来短暂的快乐,可代价却可能是永久的痛苦。
卫君看着南文子,脸色渐渐的阴暗下来,最后一摆手,率先离开了宴会。
第二天,卫君下达命令,要求卫国边境官兵加强守卫,严防智伯偷袭。果然,几天之后,智伯率领大军来到边境,不过看到卫国早就有了防备,智伯很明智的选择了退兵。
智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智伯的太子想要逃往卫国避难。边境官员得到消息,迅速告诉卫君。卫君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派人召见南文子。南文子听到消息,就叫来负责情报的官员,询问智伯太子为什么逃出都城呢?卫国究竟要怎么接待智伯太子,首先要看太子是不是真的是逃离晋国。
情报官员回复说,暂时不清楚太子来到卫国的原因,但是在晋国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情。
南文子就告诉卫君,智伯一向宠爱太子,除非太子犯下谋逆大罪,不可能被赶出晋国。而晋国并未发生类似的谋夺政权的事件,而之前,智伯曾经设计,意图欺骗卫国。二者结合看来,智伯太子要求进入我们卫国就很有问题了。
卫君一听,很有道理,可是究竟要怎么对待智伯太子呢?如果没有任何凭据就直接拒绝太子入境,仿佛有违礼仪,得罪了智伯太子也是不好的。
南文子想了想,说,我们可以看看智伯太子究竟是带了多少人马。如果是五辆兵车(战国时期正规的兵车,是三个甲士,带上七十二个步兵,也就是智伯太子的随从当在四百人以下)以下,我们允许他进入卫国。如果是超过五辆兵马,那么对不起,卫国国小力弱,招待不起。
卫君一听,立刻实施了这个建议。而智伯果然是想借助太子进入卫国之际,里应外合,消灭卫国。既然计策已经被发现,智伯也就选择了中止计划,再做考虑。
前一篇:书圣王羲之也有被逼辞官时
后一篇:樊若水十年钓鱼破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