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圣王羲之也有被逼辞官时

(2012-01-06 06:51:10)
标签:

文化

              [魏晋人物]书圣王羲之也有被逼辞官时
  王述字怀祖,出身太原王氏,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从老爹那继承了蓝田侯的爵位,但是家境却也一般。只是他也能安守着贫困的生活,没有走老爹留下来的政治路线,三十岁了还没发达呢,这在那时候可是个危险的年纪,人都而立了,王述还在家待着呢。甚至还有人盛传王述是个傻子,这是很明显的事情啊,人家有才能的人早在那高位上了,何况王述还是蓝田侯呢。
  其实王述还是有很多他人不及的优点的,比如说真率,直言,虽有些急躁,但为人实事求是,追求名利,却是出自真心,量已而后动,就如升任尚书令时,一点也不谦让。所以谢安都曾说过:“行为与举措都与平常人不同。”
  
  王羲之呢,他与王述却是截然不同的类型。虽然他是书圣,书法作品无与伦比,但是他也是个清高自负的人,就如对支道林的态度前后相反一样,他主观意识十分的强,很少人能入他的法眼,自然王述也是其中的一个。就连史书也有他狂放不可一世的评语。王羲之对自己的妻舅毫无特殊亲情可言,连他老婆都让她两个弟弟离他远点。同时他的心胸也不够宽广,他对生前要好的朋友王修和许询就是如此,生前无比要好,死后却说的人家一塌糊涂。
  
  王羲之向来瞧不起王述,他曾多次公开扬言:“王怀祖啊,到老了最多也就是仆射吧。”可是命运往往喜欢与人开玩笑。王述到年纪一把的时候竟然走大运了。许多人交口称赞,连丞相王导都十分看重他。认为他超过了一般人的品行。而王羲之认为他只不过是靠事亲孝谨出名,根本没什么真才实学。
  
  
  
  王述还在当会稽内史的时候,他的老娘过世了。对于孝顺的王述来说,这件事比天塌下来还要严重。到山阴老家去办母亲丧事,王述哀哀欲绝,做足了儿子该做的事情。而此时的王羲之被任命为代理内史。从礼节上来讲,是应该去吊唁的。王羲之也多次表示自己会去吊唁,只是说了很多次,却没有任何实质的动作。这时候的王羲之心里不定是如何想的,难道是想借此吊人家胃口?而王述呢,每次听到号角声,都以为王羲之来看自己,就打扫干净等候王羲之来,只是从来没看见过书圣大人的身影。象这样,都有快一年了。说多了,就连王羲之身边的人也劝他:“大人,你还是得去探望下王大人,毕竟这是礼仪啊。”后来他终于没去,不过《世说新语》上是说去了,并且以临门而不入做为羞辱王述。无论怎么说,王羲之看不起人是真的,而王述也终于忍气吞声了三年。王述是个孝子,自己的母亲活着的时候尚且不想让她背上恶名,何况死后被人如此不敬?
  
  王述漫长的丧期终于结束了,而且还做上了扬州刺史呢。王羲之虽然字写的好,仍然在会稽待着。王羲之知道一旦王述成了他上级,那他就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了。他在小道传来之后,立马就派了一位重要的心腹去朝中活动,希望能够把会稽从扬州分出来,另外单独设一越州。这活动量太大了,当朝没有批准,这小道消息终成真了,而他也没能脱离那个对头的管辖。
  王述升官之后,准备前行的时候,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转转,但是就是不去拜访王羲之,临走时,就撂下他那个地儿走了。因此,王羲之受到当时名流的嘲讽,成了一个笑话。
  王述也不够宽宏大量,这个小老头,上任之后也一样暗中派特务去调查收集王羲之的罪证,把他一切的细枝末节的微小罪行全部收列在内。要收集一个人的罪证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哪个人平时不会发个一句半句的牢骚?何况是王羲之,典型的名士嘛。得,有了,把这列出来,就成了罪了。
  因为交战双方早就有仇在先,所以也不讲究啥过程了,罪证一一列出摆在王大书法家面前,王述也很给脸,告诉王羲之自己看着办。王羲之也就哑口无言了,咱病了,辞职回家养去。王述大笔一挥:照办。我们的书法家也就带着这个心病一直到老死,带到棺材去了。
  王羲之虽然才情出众,风流潇洒,却也和其他人一样陷入名利的纠结之中。他自恃门第,狂放不羁,屡次与人过不去,导致最后的结局实在咎由自取。他最不应该做的是将个人的恩怨加到人家的父母身上,无论如何死者为尊,去一趟也没大不了的。其实何必呢?以他们王家在朝的权势,再怎么样也不会走投无路,不过是西风压倒东风,不过是上下级的关系而已,有必要自讨苦吃,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