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的宝宝怎么突然会是慢性乙肝》后的互动
(2016-08-07 15:39:10)
标签:
乙肝疫苗易感小儿抗原抗体并存健康 |
在上期我对此前的博文提出了3个问题,只是在须回复的前30个跟帖中,居然有5位网友参与互动。说明有相当多的网友对乙肝科普知识还是很重视的:有的已有相当清楚的认识;有的迫切要想搞清楚某一问题。这使我很高兴,网友不只是要我看病,还能实现博客的初衷:普及乙肝知识。大家关心的只是乙肝病毒的传染、疾病的正确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很欣慰在我有限的残年,还能为大家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今天,只能选择与前文相关的3条与网友互动。
网友乡村田野先生跟帖:对上期博文中的提问逐条解答。1.因性价比不合算,疫苗制备不加前S1成分。疫苗中含有前S1成分,几乎所有的新生儿都能产生外膜蛋白抗体。2.中国有一亿人乙肝,法律上进行保护,从大局出发有利于社会稳定,况且乙肝传播只有三个途径,母婴血液性传播。现阶段接种乙肝疫苗已经很普遍,没必要谈乙肝就色变。3.佳佳女士的病毒水平很高,宝宝只有两岁七个月与妈妈生活最密切,最可能是母儿的水平传播。(2016-07-31)
网友萌龙过姜先生点赞:厉害厉害!(2016-07-31)
博主说:乡村田野先生理解透彻,我深受鼓舞。
网友maya先生跟帖:第一点我也不清楚;第二点我认为现在虽然不做为录取标准但录取前也应做好体检,就像婚检一样让人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阶段;第三点我认为应该是抗体还没出来时佳佳母亲可能口腔溃疡用嘴喂佳佳时给传染的(2016-07-31)
博主说:
1. 前文第一个问题说明当前乙肝疫苗的抗体产生率不到90%。建议:婴儿1岁时最适合检查“两对半”,如果表面抗原阴性,当时并未感染;如果表面抗体也阴性,说明疫苗注射不成功,婴儿还是对乙肝病毒的“易感儿”。
怎么办?(1)立即注射疫苗1针,作为0-1-6-12加强方案。如果1个月内检查仍不产生抗体,只能是对单一表面抗原缺乏反应。(2)易感儿送幼儿园不是问题,周围都是免疫儿很少有机会被感染。(3)主要是防止家庭内日常生活中隐蔽的血液接触,尤其是母儿间微量血液的水平感染。(4)成人后社会生活也不是问题,因为绝少血液接触的机会。
2. 前文第二个问题主要想说明社会人群之间传染机会很小,譬如政府机关严格准守“两对半”隐私规定,在公务员工作环境和广泛人事活动并不引起相互传染。
请看06年底贴出的博文《共餐、握手、接吻会传播乙肝病毒吗?》
3. 前文第二个问题maya先生的观点正确。“大三阳”病毒高水平的母亲不仅在宫内和分娩中传染新生儿,此后也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经意的微量血液接触传播。
用户5990608533先生跟帖:之前看见一个患者,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共存,解释是X区基因变异。可是上一篇的宝宝怎么也会存在这种情况呢?我有一种想法,会不会是乙肝病人也可以产生表面抗体,只不过被大大过量的表面抗原中和了,所以检测不出。
博主说:此前我也误认为:表面抗原/抗体并存,只是与抗原或抗体相关病毒的一种变异,使抗体不能中和抗原而并存。最近因一项研究看过一些文献,其实病毒变异不是主要原因,情况要复杂很多。
还有一种较少见的原因,是不同基因性的病毒感染,磁性的抗体不能中和另一型的抗原。
抗体是B淋巴细胞产生的,浓度很高的病毒能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逐渐降低浓度病毒使B细胞逐渐恢复产生抗体的能力,但抗原和抗体能自发形成复合物,早期抗原占比较高,只能检出抗原,此后抗体逐渐增多,抗体也能检出,占比也逐渐增高。
过去检查方法不灵敏,抗原消失后还要有一个窗期才出现抗体。当前抗原抗体并存的很多件,其实是超敏试验带来的“新问题”。
极大多数患者,表面抗原/抗体并存,说明病毒正在被逐渐清除,正在出现“痊愈”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