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徽州女人的美丽与哀愁

(2009-10-18 21:03:42)
标签:

《徽州女人》

评论

旅游

分类: 散文集《徽州女人》

             ——读谢思求散文集《徽州女人》

                          那时青荷

徽州女人的美丽与哀愁

   (宏村的早晨。10月7日晨在湖畔偶遇婚纱外拍,不禁拍下一张)

   

徽州多山多水,宛如桃花源,有幽幽画卷之美。千百年来,古徽州以其独特的水墨神韵和深厚的人文蕴涵,让人寻寻觅觅,一生痴绝。徽州山水,堪称一种文化的乡愁吧,是记忆天地里极审美的一部分。一旦结下不解之缘,无不寤寐求之,辗转反侧。 

同乡谢思求,笔名江南倦客。十年来,就是这样禀一腔痴绝,思之如狂,求之若渴。一次次跋山涉水,走进徽州,频繁辗转寻觅于徽州大地,像一个孤单的旅人,放下天涯与江湖,回归灵魂故园。一程程奔波迂回,追慕故园风物,寻访旧迹芳踪,是为了与这片山水相濡以沫,亦为了邂逅那些湮没于光阴深处的徽州红颜,与她们相遇、相知,为她们撰书立说。十年一觉徽州梦,著成《徽州女人》——在这个世间,为女子写书,本身就是一桩美好温暖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雪芹先生耗尽十年辛苦,立志为闺阁女子立传,写就《石头记》——十年辛苦不寻常,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有一种味,是人间的沧桑冷暖滋味,是生命的梦想荣辱滋味。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理解和参悟。而美好的人生梦想,也许是要开花结果的。 

《徽州女人》上辑“生为女人”,撷取十九位不同时代的女性,以其各色人生与迥异经历,引经据典,层层铺展,阐释生为女人,特别是生为徽州女人的苦难艰辛。尤其她们在文化方面的成绩与贡献,大多是不为人所知的。徽州女人如璞玉,随着时光的淘洗,早已深埋于历史与民间。她们需要被发现、被正视,同时更需要珍视和懂得。她们是这片厚重山水间,隔着茫茫岁月而失散的知己红颜。由于历史上徽州女人的社会地位很低,整个社会对女性创作非常漠视,她们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这便注定了写作的艰难。作者十数年间,一点点寻觅,一点点积累,这样的过程是很不容易的。每当发现一个在文化上有所作为的徽州女人,自是欣喜不已。正如作者后记里所言:“写作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可也是用心的过程吧。用心的,为“徽州女人”写本书——譬如:朱淑真,为爱断肠;曹诚英,化蝶之恋;苏雪林,霜天鸿雁征;何佩珠,我有一帘幽梦;舒绣文,生当若春水;程季淑,雅舍红颜……这些信手写就的文字,颇见其丘壑功底。思想才情,亦自然流露蕴藉于笔端纸上。篇篇题如小令,取意清雅、匠心独具,内容丰富详实、错落有致。一书捧读在手,字字看来皆是有味清欢。 

生为女人,倘若不巧偏又沾了些才气,往往是颇为尴尬的。这样的女子,一生大抵要在遗憾里黯然落幕。《吴藻,才女就免不了遗憾》中,吴藻,是个才女,她天分极高,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尤工词曲。年轻时喜欢女扮男装,儒巾长袍,俨然翩翩佳公子。常出外游冶,与一些文人诗酒唱和,以抒平生意气。二十岁,即以杂剧《乔影》而闻名大江南北。后人生历经变故,长期幽居南湖,将平生创作编成两本集子:一是《花帘词》,收集三十岁以前的词作;一是《香南雪北词》,收集三十岁以后的作品。“记得黄昏小院,曾伴花宿”。曾自问,几生修得到梅花。她一生爱梅、写梅,与梅相伴,冷艳孤傲,把每一朵雪花都认作芳邻。 

才女就免不了遗憾,果真如此吗?红楼里薛林二人,就才女之事曾切磋过。宝姑娘观点明确,她说做诗写字等事,本不是女子分内之事。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既认得了字,若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旧时传统。是旧时女子都要明白的传统,是一条勒在女子心头的铁律。宝姑娘是早就明白了的,尽管如此,可到底也没换来个锦绣前程,实在可惜可叹。 

不过,世间天遂人愿的事也是有的。《我与荷花同日生》里的方婉仪,就是一个得遇上天眷顾的才女。她出生书香世家,是扬州八怪罗聘之妻。两人皆歙县人氏,可谓珠联璧合,天造地设的一对。方婉仪自幼能诗擅画,禀性温柔。曾作一首《生日诗》:淤泥不染青青水,我与荷花同日生——友人喻其“性与荷同生,淡与梅相忘”。后来,夫妻二人定居扬州,诗意地栖居于“朱草诗林”。终日以作画、卖画为生。日子虽然过得清贫,可是快乐。“这诗情画意的江南,本身就是一幅春意盎然的画。方婉仪不但美貌多才,且还是位贤妻良母,耗尽毕生心血,培养儿女,使他们个个成为画家。且都以画梅出名,成为清代画史上有名的罗家画派。他们是一群生活在画里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灵感养活了一群墨孩子。料想在那雪花纷飞的日子,一家人带着画板,一起去赏梅写生,何其怡然。”——如斯幸福美满人生,也许就是人们说的桃源境地了。 

这不禁使人想起《浮生六记》,想起沈三白笔下的芸娘。芸娘是个古典浪漫的女子,性灵温润、美丽端庄。她生在江南苏州,从小能诗擅对,有着一份平常女子的诗心。与沈三白早年相识,因“一碗粥”得缘,日久生情,后缔结连理,长居沧浪亭边,携游太湖山水,芸曰:“此即所谓太湖耶?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林语堂译成《浮生六记》,感慨地向友人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纵观上辑“生为女人”,程琼之于吴震生、李苹香之于李叔同、曹诚英之于胡适、方婉仪之于罗聘,莫不如芸娘耳。只是,有的梦终究圆满了,有的梦,却匆匆而凋谢。 

下辑“徽州翠翠”,从贞节牌坊、徽州女祠、徽州母亲、美人靠、未亡人及胡雪岩的十二金钗等角度展开笔墨,从徽州牌坊、民居、祠堂这“古建三绝”依次步步深入,让我们以慈悲为怀,走向粉墙黛瓦,去聆听一群徽州女人的故事,了解她们的情感与人生。文中说道:“这样的行走,注定有一种彻骨的孤单”。只缘,将整个身心襟怀,倾注徘徊在历史斑驳的倒影里,那是找不到自己的孤单,看见前世今生的孤单。那是斯人已逝、玉殒香销的孤单与寒冷。 

《贞节牌坊,当爱成为一种形式》里说:“青春一夜而过,一生等于石头。牌坊,是徽州女人生命的废墟……当爱成为一种形式,成为一种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的形式,这有多么可怕。”她们在等待一生之后,默默地消失在民间,化为泥土,化为石头。烟锁重楼,楼顶是碧海青天,楼外是青山绿水,楼内是寂寞佳人。生为徽州女子,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生离死别。而人生里每一场离别,莫不是刻骨铭心、柔肠寸断的。世外桃源,或许可寻可遇,而爱情桃花源,于更多的徽州女人来说,也许只能以相思的方式,遍遍临摹了。一幅“美人靠上的凝望”,挂在岁月的彼岸,美人老了,故事远了,只有河水静静地流着。记得南朝江淹《别赋》有句: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字里行间,说得再清楚明白不过。思念与离别,总归是黯然神伤之事,最是缠绵悱恻,惆怅不能言。“不许生红豆,恐伤持赠心”——也难怪歙县女子方荃如此作诗。因为,这个世间女子心事多是隐忍含蓄的,她们深知相思之苦,深知人生的美丽与哀愁,深知生为女子的不易。她们只愿意人生是简单的,只希望得遇良人,从此简单生活,简单爱。不愿意短短一生,有说不尽的悲欢离合,道不完的阴晴圆缺。 

我曾客居徽州半载。那是一生之中,最单纯寂寞的时光。此去数年,那些遥远的日子,早已沉在记忆深处,恍如隔世,可又时常魂牵梦绕。而今有过三两世事,倒惦念起往日的静好。我常常梦回徽州,仿佛自己仍在那条清澈的河流边,采薇浣裳,历经人间烟火岁月。我知道,在那条清澈的新安江畔,总是生活着一群美丽的徽州女子,她们温润如玉,灵秀如水,柔韧而善良。她们都是我的异乡姐妹,我的莫逆知己。她们的生生世世,在徽州山水之间,获得了恒久的性灵之美。一个个优美而简约的身影,永远不会老去。正如这深秋午后,就着暖阳,以一个女子的视角,读两页《徽州女人》,只需散散漫漫来读,便可透过文字的高墙,识得徽州女子的灵魂性情,看见世间女子的明月前身。

  (转那时青荷写的评论,写这类文字不仅累人,而且需要功力。谢谢青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