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流奥斯卡——24小时观影手记

(2009-03-27 18:09:29)
标签:

虐童疑云

换子疑云

午夜巴塞罗那

蕾切尔的婚礼

杂谈

总说一天不能看两场电影,这次倒好,24小时之内昏头搭脑地看了4部电影。不过效果出奇得好,都算精彩。

看的是《虐童疑云》、《换子疑云》、《午夜巴塞罗那》和《蕾切尔的婚礼》。如果再加上几天前刚看的《米尔克》和《朗读者》,很明显的,近来越来越主流起来,快和奥斯卡同流合污了。

算上《返老还童》、《贫民富翁》和《革命之路》,看过的这几部新片里,最欣赏的莫过于《朗读者》和《虐童疑云》。《朗读者》前面说过了,《虐童疑云》嘛,网上有篇文章说得很到位,喻之为“信仰危机的折射”,大致是不错的。

最后,一贯冷酷的艾修女在用心理战赶走了神父之后,握紧袖中暗藏的十字架,终于失声痛哭," I have doubt...I have doubt..."。 这个结尾给我的震撼很大。因为她终于发现很多事情超过了想象。这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同盟,一个完整的组织。它几乎透露了那个时代美国神职人员的普遍的信仰危机。肯尼迪被刺杀,政治动荡,民心散落,教会堕落淫乱,肤色歧视……一切都在不动声色中被无情刮来的风雨和落叶掩盖。

很显然的,《虐童疑云》好就好在,结尾并没有告诉你真相如何。这真非阅尽人世沧桑者不能道啊!大多数时候,事情真相并不重要,我们怎样看待世界、怎样学会尊重复杂的乱象、尊重一切复杂乱象后的表象——他人,这才远比所谓真相重要。

对比之下,《换子疑云》败就败在没有节制的铺陈。剧本是太好不过的故事了。然而老伊斯特伍德作为导演太一般了。老伊似乎很喜欢揭露政府黑暗的批判题材,大概很有正义感(不来做民情记者太屈才了!)。然而此君在好莱坞浸泡的时间太长,拍电影太好莱坞化,其实也就是模式化。气氛、悬念、冲突……一板一眼地煞有介事,却又件件落入常人预测的窠臼。个人的东西太少、才华的东西太少。

在主流媒体眼里,伍迪艾伦自从拍了《赛末点》,就好像焕发了第二春。只是我更认同小众评论的观点,老伍迪之堕落,自《赛末点》始。一味地讨好大众,投机取巧,批判色彩个人棱角消磨殆尽。

这部《午夜巴塞罗那》也一样,看似回归伍迪的老路,重新祭起爱情、性、男女关系的大旗,实则只是想借用巴塞罗那的美景,轻松地调个饭后甜点而已,好吃是好吃,却并不打算给你什么营养,也不指望你能从中回味点什么。

唉,我偏执地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斯嘉丽约翰逊的错。仿佛自从伍迪御用了这位金发小姐,一切就都轻巧阳光了起来。而这位小姐,除了出道的那部《迷失东京》,也一直没有让我看顺眼过。当此际,多么怀念固执自我的黛安基顿,怀念《安妮霍尔》、《开罗紫玫瑰》……

这世上一直流行这样一句话“总有一种感情让你泪流满面”。这话对我的效果,不外乎让我想笑或者想吐。在看《蕾切尔的婚礼》时,大部分时间里我就是被这两种想法困扰着。

当然我不是说《蕾》这部片子不好。只是一来问题少女的故事对我没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基调,是我最怕的典型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伦理。拜托,几乎所有这种片子里,演员都会把“MYGOD!上帝啊,我多么爱你,爱这个家啊”之类的感情堆满在脸上。我不是说这种感情就不好,只是这种毫无节制与含蓄可言的风格太不符合我的审美观了。完全接受不了。

 

看出来了,原来我这人是多么苛刻多么不擅于表达赞美和鼓励。其实以上所有片子,包括我之前诟病的《贫民富翁》和现在痛批的《午夜巴塞罗那》《蕾切尔的婚礼》,都实在算得上不错的电影(至少我不用忍受再看《赤壁下》)。

综合而言,朗读者、米尔克、虐童疑云属于第一集团。其中朗读者最好。而在演员方面,肥温的确是太出彩,老梅因为本身就是好莱坞一姐了,除非惊艳到感天动地,否则“超越”这个词,实在太难体现。安吉莉娜朱莉也非常棒。当然还有不得不服的肖恩潘。这么看来,奥斯卡这个酸酸甜甜的草莓,起码不算离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