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此岂能不思程蝶衣——也说《梅兰芳》

(2008-12-20 14:55:49)
标签:

梅兰芳

霸王别姬

陈凯歌

娱乐

这时节,满城尽说《梅兰芳》。我辈岂是蓬蒿人?

失望,很失望。这是昨晚走出电影院的第一感觉。

大概有一年没进过电影院。这次冲着陈凯歌的面子破了例。然而,阿凯已经不是15年前的那个阿凯了。或者这样说,阿凯一直是阿凯,只是少了个李碧华。

稍有点电影常识的人,都不禁会拿《梅兰芳》与15年前的《霸王别姬》比。因此要说清楚的是,我之对《梅兰芳》很失望,当然亦只是比较《霸王别姬》而言。

昨晚回来,不禁又翻出《霸王别姬》,看到凌晨3点。无论看过多少遍,一样的百感交集,唏嘘恍惚——有那么一二刻,萧某也不禁恍惚起来……

 

【主题】

一部电影在说什么?这大概是当银幕上打出“THE END”后,稍有头脑的观众会在恍惚中第一时间思忖的问题(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思忖这一问题的电影,越来越少了。简言之就是,不知所云甚至根本就什么也没说的电影,越来越多了)。

《梅兰芳》在说什么?以我的理解是,这绝不是一部传记类的电影。梅兰芳在里面只是一个符号,他可以随时换做张兰芳王兰芳。陈凯歌想说的,其实还是他15年前在《霸王别姬》里反复追问的问题。艺术和人生(或者说理想和生活)的问题。

陈凯歌一直爱考究的,是人与理想追求的关系。放到他的电影里,往往化身为艺术家怎样面对他一生的艺术(理想)追求的问题。是人在艺术(理想)追求中丧失自我,成为艺术(理想)的囚徒?还是人在艺术(理想)追求中成就自我,完成了老马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梅兰芳》给人的感觉也一样,影片采用了最直截的象征物事——纸枷锁。是纸枷锁成就了梅兰芳的一生,亦是纸枷锁封锁了作为一个男人任何其他生活方式的可能。

然而可惜的是,影片因为情节的平淡和演员的失色,几乎完全未能表达出这种人生枷锁下的张力冲突。

 

【演员】

关于那个木讷的黎明,我想再大度的观众,也是会摇头的。实在乏善可陈——“十三燕抢了小畹华的戏,我说那是小孩子没成熟;孙红雷抢了黎天王的戏,我说那是邱三爷的角色讨喜;国际章抢了梅大爷的戏,我说是因为旗袍换得够多;小日本抢了梅兰芳的戏,我说是因为男人够瘦才亮眼;最后,连北京老妈子都抢了黎明同学的戏,我只能无语了。”

中肯地说,黎明并非绝对不会演戏,但那只限于谨小慎微的黎小军或没胆没识的世钧。一旦当黎小军摇身而为梅兰芳,观众只有打瞌睡的份了,

大多数看《梅兰芳》的人都会得出这一结论,前半部远比后面精彩。余少群和王学圻飚戏,还真有点扣人心弦的意思。然而本该是焦点之一的梅孟恋,却让人昏昏欲睡。作为小章的看好者,我得说这亦有很大责任在她身上。这怕是章子怡从影以来最失色的表演,毫无张力,黎明的不在点仿佛感染着她也心不在焉。

在电影里,演员和情节是互为依附的。情节够撄人心,演员表演自然水涨船高;反之演员表演好,情节的某些瑕疵也能被相应掩盖。然而在《梅兰芳》里,两者都算失败。

 

【编剧】

看《霸王别姬》,不仅会激赏张国荣张丰毅巩俐葛优,更不会忘记背后还有个李碧华。《梅兰芳》的编剧其实说起来,名头也不小。严歌苓。这个女人90年代初期一度是我在杂志上翻着寻找的名字之一(那时根本不晓得李碧华何许人也)。以她的手笔,当然不会落入《夜宴》中“杏花春雨浸泡出来的寂寞歌手”之类的低级水准。但也只是中规中矩而已,实在谈不上出彩。

 

【阿凯】

陈凯歌水平下降了?从《霸王别姬》后拿出的作品看似乎是这样。从《和你在一起》、《无极》到《梅兰芳》,再也回不到《霸王别姬》的水平(不包括《刺秦》)。

但我的观点是,不是水平下降了,而是艺术家的心境,在慢慢远离了。

在我眼里,一部《霸王别姬》,是足以树立陈凯歌大陆第一导演的地位的。华语片里,在我看来能与之抗衡的唯有杨德昌的《一一》。当然不是港台的其他导演就不够阿凯的水平,只是他们没有陈凯歌这一代大陆导演那么积重的文化负担,根本没有机会站在皇城根下的历史磁场里,去反思我们的文化和艺术过往。应该说,作为陈凯歌同时代的港台海外华人导演,也喜欢做类似的文化反思。但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革命那场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文化劫数,于他们只是隔岸观火,于陈凯歌却是切肤之痛。

陈是那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导演。他不是贾樟柯似的草根,他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关心当下时代底层人物的颠沛流离,而喜欢历史风云中知识精英的灵魂拷问。这当然没有错,即使这种拷问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说自话的封闭演讲。如果仍能坚持这种自说自话的纯粹姿态也不错,个人以为《刺秦》就是这种坚持下的产物,因此它反而具有唤起我们进行历史反省的穿透力量。然而一旦这种精英姿态,突然变成以市场以大众为考量准则,一切就滑稽了。精英和大众,其实说白了就是水与火,不可能有什么雅俗共赏,想投机走中间路线,想同时见好于两方,其结果必然是两方都不待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