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林轩的新作:《八十回望》

(2025-09-18 17:23:51)
标签:

林轩

著作等身

分类: 我的原创散文

读林轩的新作:《八十回望》

         博事候

  最近林轩的新作:《林轩集邮文选  八十回望》,由孙少颍老先生题字出版了。孙少颍先生还为他题写了一首藏头诗,各句首字连起来是“林轩爱著”。

读林轩的新作:《八十回望》
       的确,林轩不是个一般人,而是个博学多识的、著作等身的大家,记得林先生大约一年前就和我说过,他想在八十岁时出一本书,送给大家,没想到这么快就付梓了。如他所说,“我是19465月生人,到今年已是年满七九,虚岁八十,进入耄耋之年了。”可不,一晃就八十了。我十分仰慕林先生的文才,所以很想把他的新作介绍给大家,但粗读后才发现,这本书很难介绍。

 这本为大16开的书,仅前面刊附的彩色照片,就达一百多幅,并且每幅都缩小到了约4X6厘米见方。可见就是查找这些照片,也不是个简单的事。

读林轩的新作:《八十回望》

读林轩的新作:《八十回望》

全书计204页,分为前言,一、友人贺言    二、友人诗词曲   三、友人写我   四、我的自述   五、我与集邮   六、集邮往事    以及附录和后记。

前言,其实就是作者自序。而后记作者则是“林轩的学生”中邮网李国庆先生撰写的,虽然简短,却也很是感人。

在前言中,林轩先生写道,“我从不暗邮识的单纯小邮迷,到踏入集邮圈;从一名普通工人,转身为专职的集邮工作者;从杂志的编辑,逐步成长为主编;从业余的掌槌到成为专业的执业注册拍卖师;从初步的转译外文集邮资料到能够评审全国的集邮论文;从集邮消息报道到能够从事经典集邮文献的编撰,这既是时代给予的机遇,也是众多的集邮前辈们提携、更多集邮朋友相助的结果。”作者还特别提到刘肇宁老师、朱祖威老师、孙少颍老师以及宋兴民老师、吴凤岗、杨耀增、吴廷琦、杨立、刘铭彝、李鸿远等多位集邮前辈对我的指导与点拨。书中还提到很多的名人如刘建辉、刘佳维、王泰来、李近朱、李伯琴、王宏伟、邵林 、葛建亚等很多的领导和好友。总之,林轩的好友实在是太多太多。

在“友人贺言”中,刘建辉先生的文章《笔耕不辍老邮人——林轩》,被列为篇首,这是有道理的。它不仅介绍了林轩的“肯钻、肯干,肯动脑子;能写、会写,笔耕不辍”,还介绍了林轩的身世:在“全国集邮联和北京集邮协会组织编写的大部头集邮文献,林轩都以执行主编、副主编、执笔或撰稿人等名义参与了”。他还介绍了,“是什么原因走上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呢?”“原来他从小就喜欢上了那些五彩缤纷的小纸片儿,但他是怎么也没想到,一生经身不由己地与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林轩的父亲是位地下党人,上海解放后他曾到一位伯伯家去做客,结果就被伯伯家的女儿所积攒的邮票吸引住了。回家后,林轩便翻找信封,把上边的邮票通通撕下,夹在书里。此后1959年林轩考上了北京25中,地处灯市口,离东华门的中国集邮公司很近,因此他放学便“先上集邮公司,然后才回家”。1977年,林轩认识了集邮家刘肇宁,这次邂逅给了林轩很深的启发,作为一个集邮者,不仅要把收藏邮票上,而应该在邮票的研究上多下功夫。

1979年林轩由邮电506厂调到新成立不久的北京市邮票公司工作主要是编写首日封说明及向新闻单位报道等工作。这样,林轩的工作便由集邮业务转到了集邮工作,从邮政报纸到了《集邮博览》的编辑工作。1988年,林轩的论文《论集邮文化》首次获得由文化部主办的新时代杯京津汉穗文化系列大赛的一等奖,这是林轩论文写作的第一个高峰。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林轩先后参加了《中国解放区邮票币值综述》、《全国优秀集邮学术论文集》、《实用集邮辞典》、《列宁邮票全集》等多部著作的编写工作;并参加了“中国200316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的叠色印张的策划活动。李近朱、刘佳维、葛建亚、陈国成、刘劲、成冬青、王宏伟、李毅民等很多人都纷纷撰写文章回忆。

在第三部分“友人写我”中,王宏伟还特意写了《京城第一拍》的文章回忆道,林轩说:“主拍人’的作用,类似文艺节目的主持人。”“对一个邮票主拍来讲,他唯一可以调动的仅仅是邮品,而且,为了保证邮品拍卖人公正、严肃,也不允许他即兴发挥。

而李毅民则回忆道,林轩祖籍陕西汉阴,“9岁时他随父母来北京。他母亲从事文秘工作,从旧信封上帮他收集了不少邮票”。“有一段时间到北京图书馆借出日文的集邮图书,用自学的日文翻译了大量的世界邮票资料,这样他走上了集邮研究之路。”“林轩的收藏品最值得称道的是集邮文献。他收藏的各种集邮书刊既有早期的,如原版的《近代邮刊》《国粹邮刊》《新生邮刊》、马氏《国邮图鉴》等,也包括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1000多种集邮图书,中央及各省、市、自治区发行的集邮报刊、影响较大的民间邮刊、中外集邮资料、拍卖目录等。他的家至少有10个大书柜,而每个书柜又都放得满满的,他在集邮方面的资料收藏应该是较全的”。

最近,听说他搬了新家,专门辟出一间书房,摆放这些集邮资料。

赖景耀先生也撰文称赞他“好记性……好文采…….好收藏…….好人缘”。

在“我的自述”中,林轩自己写道,“19797月,清河包志承先生自行编写、印行《新中国邮票目录》,我提供了部分资料,并为此题写了<</span>前言>,此即我最早的邮文了。同年8月,北京东城区文化馆业余集邮研究会成立,我有幸成为这个“文革”后最早的邮会中最早的会员,在927日出版的《钟鼓楼集邮专刊》上,首次刊出我编写的《世界邮票发行和集邮活动年表》及《日本的美术之花》等资料和文章,这是我的文章首次变成铅字,并领取了第一笔稿酬,共11元。《年表》以后在《鼓楼邮刊》上连载完毕,还被香港的《邮票世界》等外刊转载。”说到这里,我才明白当年我看到的《邮票世界》及林轩的名字,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林轩在这部分里,还记载了他的一些邮事:19803月创办的《鼓楼邮刊》,最先由朱祖威、刘肇宁和我组成的编辑组,而后王泰来、刘开文也参加编写与刻印。

1988年我的论文《论集邮文化》获文化部举办的京津汉穗文化系列大赛上火集邮论文一等奖。

1977年到1983年,在《集邮博览》杂志任副主编,同时组编“集邮研究”“集邮史料”“集邮百科”“集邮市场”等版面,继而成为《邮政指南报》副主编。

我的第一本集邮书籍是与朱祖威、王泰来合作的《奥林匹克体育邮票集锦》,19846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1986年,《实用集邮辞典》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这部词典的编写与我有较大的关系。遍寻邮书邮报,摘、抄、撰、缀,做卡片上千张。回忆借阅他人手中台湾晏星先生所著《图解邮票词典》时,因归还期限颇紧,又无复印手段,仅以一周业余时间几乎将全文抄录下来。198411月北京市成立编委会,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编辑出版了。这是新中国第一部较大型的集邮辞书,首次印刷5万册。收录的3077条词目中,由我独自撰写的有1077条,参与撰写309条,计18万字。据北京市邮协会长杜庆云的意见,由全国集邮联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凤岗先生审阅全书,并担任主编。吴凤岗先生博闻强记,学识过人,是我很敬佩的前辈,以后我常常从吴先生那里得到教益。”

在第五部分“我与集邮”中,林轩主要介绍了他与“区票”的研究。开始时他的“取票”不多,知识也比较肤浅。1983年,刘广实先生发表了一篇《全国邮展中的老苏区邮票》,,并展出了200余枚老苏区邮票、30多件实寄封和邮政单式,还创造性地提出“闽浙赣版”“湘赣仿版”等概念。自此,林轩开始重视“区票”的研究。林轩说,“我手里没有多少解放区邮票,更谈不上对解放区邮票的具体研究,但是我有一个优点,就是作为一个集邮文献爱好者,汇集了当时公开发表的所有有关解放区邮票的文章,去做一些别人没做过整理工作。”于是,他写出《关于“中国解放区邮票”命名探讨》和《中国解放区发行邮票的地区试述》。在把这两篇论文直接交给全国集邮联学术部后,得到集邮联秘书长李洪义的肯定。1987年这篇论文收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通讯论文专辑》中。

此后,林轩陆续参加了编辑《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展览目录》(1985),《中国解放区邮票史》(1985.9),《中国邮票全集·解放区卷》,《中国解放区邮票目录》(1993),并为《中国集邮史》(1878-2018)撰写解放区邮票的收集和流传。

林轩参加写作的还有几部重要的著作:《中国集邮大辞典》(1996),《中国邮票史》(1999,孙少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图集》(1996,黄连茂主编),《邮票上的新中国》(2020,刘大有主编)。他的第一本个人著作是《邮票王国里的童话》(1993),还编辑了《中国收藏大辞典》和《佛典道藏圣经文学精华》以及《民间收藏指南》等。

总之,林轩参与编辑的书籍太多了,这里恕不能一一列举。如果要知道详情,还得看他的原著。笔者实在是无能为力了。“八十毋劳论废兴,”,祝愿他能在颐养天年的同时,也能继续给我们带来欢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