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丘逢甲

标签:
爱国诗人丘逢甲 |
分类: 邮文选萃 |
爱国诗人丘逢甲
程 虎
丘逢甲,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因慕仓海公荐大力士,故又名仓海,世人称他“仓海先生”。他原籍是广东蕉岭文福乡,他的蕉岭开墓祖先丘创兆,是文天祥部下的参军,丘创兆夫人岳氏,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曾孙女。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丘创兆辗转来到广东嘉应州镇平县文福员山开基。1616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丘逢甲的曾祖丘仕俊携家迁入台湾。1864年(清同治三年)11月28日,丘逢甲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因这年是甲子年,所以他父亲潜斋公将他取名“逢甲”。长大后,全家又迁入彰化。
丘逢甲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丘龙章,字诰臣,别号潜斋,是咸丰年间的台湾秀才,一贯从事教育事业,又注重气节。甲午战争后,日寇侵略台湾,丘龙章动员全家及学生投入抗日战争,同时打算在万不得已时服毒殉国。父亲对儿子丘逢甲着意栽培,给予严格而良好的教育熏陶,对丘逢甲的思想及人生道路发生深远影响。丘逢甲从发蒙读书直到科举及第,父亲担任了他的主要业师。
丘逢甲6岁能文,7岁能诗,13岁赴台应童子试,以第一名考中秀才,轰动台湾,被称为神童。当时台湾学者吴子光设教于吕氏之筱云山庄,藏书丰富,丘逢甲前往投师,得以博览群书,增广见识。后来广西灌阳人唐景崧,以翰林院编修出任台湾兵备道道员,在台湾奖掖风雅,培养人才,开办海东书院,延请进士施士浩主讲,选拔优秀学生就读,发给优厚的助学金。丘逢甲也被挑选到海东书院就读。于是,丘逢甲被誉为“东宁之子”。东宁,是郑成功时代对台湾的称呼。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丘逢甲参加福州乡试,得中举人。第二年,26岁的丘适甲赴北京参加殿试,考中三甲第96名进士,分发工部虞衡司主事。丘逢甲志向不在做官,而是要为国家民族统一富强贡献力量。他到工部上任后不多天,就以探亲为名,请假回到台湾。
丘逢甲回台湾后,致力于台湾教育文化事业,担任台湾崇文书院山长(院长),并兼《全台通志》主编。在台湾针砭时弊,鼓吹维新。他在书院中谆谆教育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
丘逢甲对日本强盗存有高度警惕。历史上,日本侵略台湾的狼子野心由来已久。早在16世纪中叶,大批倭寇侵扰中国沿海时,其中就有一部分倭寇窜到澎湖、台湾、截劫商船。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倭船7艘被明朝海军打败,逃往台湾,明福建都司沈有容亲率战船14艘冒风渡海追击,全歼倭船6艘,斩首15级,救回被掳去男女370人。以后,日本有马晴信、村山等曾武装侵略过台湾。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借口台湾牡丹社村民杀了琉球人的事件,公然派兵入侵台湾,受到牡丹社和高士滑社的村民顽强抵抗。后日寇虽退兵,却索去银50万两。
甲午战争爆发后,丘逢甲忧心忡忡地说:“天下从此多事了,日本人野心勃勃,早就垂涎台湾,这次武装侵略不可避免了!”于是,丘逢甲便积极组织民众义军训练。他含泪对义军说道:“台湾孤悬海外,一旦有事,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要做到人自为战,家自为守。否则,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祖宗的庐墓都无法保护呵!”他说这些话时,一字一泪,话没说完,已硬咽不能成声。义军听了都痛哭,一致表示愿听从命令。军费缺管乏,丘逢甲便带头捐家资充作军费。在丘逢甲的积极组织下,全台湾青壮年组成了义军35营,每营360人,共有12000余人。
丘逢甲虽系文人出身,但他居住于彰化翁仔社,翁仔社在大甲溪旁,是山胞部落,这里的风俗崇沿武功,对丘逢甲也有影响。这时,丘逢甲每日戎装跃马,指挥义军操练,俨然是一位将军。他后来曾写诗追忆道:
拜将坛高卓义旗,
五洲睽目属雄师。
当时力保危台意,
只有军前壮士知。
甲午战争后,丘逢甲满怀孤愤,写下了六道“离台诗”,抒发自己悲愤的情怀。
将行矣,草此数章,聊写积愤。
宰相有权能割地,
孤臣无力可回天。
偏舟去作鸱夷子,
回首河山意黯然。
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
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
英雄退步则神仙,大气消除道德编。
我不神仙聊剑侠,仇头斩尽再升天。
……
丘逢甲内渡后,回到广东镇平县文福乡淡定村原籍定居。他虽身在广东,却无时不刻不怀念自己出生的桑梓之地台湾。他将长子丘琮的名字改为“念台”,将自己住宅命名“念台精舍”,他作诗署名为“海东遗民”。他本是杰出诗人,此时便将怀念台湾、盼望祖国统一富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诗中抒发出来。他在《往事》一诗中写道:
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
龙归天外雨,鳌没海中山。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
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夜夜梦台湾”这是多么浓厚的对故土的眷恋。
割台的周年纪念日,丘逢甲更是心潮起伏,万分哀痛,他怀着满腔激情,提起饱蘸首台湾同胞血泪的笔,写下了著名的七绝《春愁》:
春愁难遗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28个字,真是一字一泪,字字用血写成。
可贵的是,丘逢甲不仅是念念不忘台湾岛,为沦陷于日寇铁蹄下的故乡人民伤心下泪,而且始终以收复失土,湔雪国耻自励。他没有被哀痛故乡沦亡的泪水所淹没,他的铿锵的诗句总是慷慨激昂,催人奋起。
他在台湾抗日战争指挥义军时,义军壮字营统领谢道隆是他的部将,字颂臣,台中人。谢道隆与丘逢甲一道离台内渡,后又回台湾。丘逢甲与谢道隆的深厚的战斗友谊,他在送谢道隆回台湾时两首长诗和八首五律。在送别诗中,丘逢甲表示了收复失地的信心:
亲友如相问,吾庐榜念台。
全输非定居,已溺有燃灰。
弃地原非策,呼天傥见哀。
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
在第七首中,丘逢甲叮嘱谢道隆转告台湾乡亲要铭记祖国:
王气中原在,英雄识所归。
为官乡父老,须记汉官仪。
故国空禾黍,残山少蕨薇。
渡江论俊物,终属旧乌衣。
诗人热切盼望收复台湾,很自然地便想了明末清初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丘逢甲对郑成功表达了自己的满怀钦敬之情:
谁能赤手斩长鲸?
不愧英雄传里名。
撑起东南天半壁,
人间还有郑延平。
不仅赋诗怀念,丘逢甲还为台南郑成功庙撰写了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
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
驱异族出境,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不仅赋诗、作联,丘逢甲自己一直以郑成功作为自己的楷模,他在一首追忆旧事的七绝诗中写道:
英雄愧说郑延平,
目断残山一角青。
何日天戈竟东指?
誓师海上更留铭。
在这首诗中注中,丘逢甲写道:“保台之举,日人平山氏比予为郑成功,可愧也。”
丘逢甲留下的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所收的1700余首诗篇中,怀念台湾的诗篇占了很大的比例。同时,诗人既痛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又痛恨清廷的腐朽层懦,因而急切盼望改变现状,走富国强兵的道路。这些在他的《闻胶州事书感》、《王晓沧将之官闽中赋别》、《岁暮杂感》、《汕头海关歌》等诗篇中,都有表露。
丘逢甲与黄遵宪是同时代的两位杰出的爱国诗人,而祖籍都是广东嘉应州,黄遵宪(字公度),比丘逢甲大16岁,有诗集《人境庐诗草》传世。而柳亚子在《论诗六绝句》中,却对丘逢甲的诗作了更高的评价。柳亚子写道:
时流竞说黄公度,
英气终输仓海君。
战血台澎心未死,
寒笳残角海东云。
由于丘逢甲亲自参加了抗击日寇、保卫台湾的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因此他的诗情更真,意更切,爱国主义激情更为强烈。
1911年,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而两广总督张鸣岐却徘徊观望,妄想负隅顽抗,广东咨议局议长采取回避态度,托病不出。这关键时刻,副议长丘逢甲毅然在咨询局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宣布脱离清廷,拥护共和。广东军政府成立,丘逢甲担任教育部长。接着,他又以广东军政府代表身份前往南京参加筹组中央政府。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丘逢甲当选为参议员。当他随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谒孝陵时,心潮澎湃,赋七绝四首。其一云:
郁郁钟山紫气腾,
中华民族此重兴。
江山一统郁新定,
大纛鸣笳谒孝陵。
正当革命需要丘逢甲献诚出力之时,丘逢甲却因劳累过甚,积劳成疾,吐血不止。南京会议期间,中途退席,仓猝南归。当他返抵镇平淡定村家中时,病情已严重恶化。1912年2月25日,丘逢甲以劳瘁殁于家中,终年49岁。自起病直到去世,丘逢甲所有遗言,都是关于民国大局安危之计,并未曾谈到家事。他满腔赤诚,都倾注于国家民族。
丘逢甲弥留之际,还深情地嘱咐亲属:“我死后葬须南向,我不能忘记台湾。”丘逢甲直到临死,还再次表达了他对台湾的深挚感情和雪耻复土的遗愿。他这种死而弥坚的极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临终《示儿》诗,同样辉耀千古。”
丘逢甲死后,下葬那天,执绋哭着送葬的有数千人,大家对这位爱国志士表达了深深的悼念和崇高的敬意。从台湾逃到广州的遗民惊闻噩耗后,哭之尤恸:他们特地奉献了一副挽联,寄托沉痛的哀思:
亿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只手难支新建国;
痛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北方同哭故将军。
祖国人民永远怀念这位毕生为维护祖国领土统一完整贡献力量与赤诚的爱国主义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