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绪访谈第115位一一燕凯博士

(2016-05-07 19:30:03)
标签:

杂谈

                              宗绪升对话燕凯博士

 

宗绪升:燕凯兄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燕 凯:您可是问了一个极大的问题!大到极处,几乎就不能给出一个确定、具体的答案。就像是我在博士论文中探讨书法的形神问题,“形”还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而“神”便超越了言语的层面,是不可测度的,无法具体言明。但这些大问题又可以借着语言思维而引入,引领到终极问题的端口。我想,您问到“中国文化的核心”与我追问的书法之“神”,都属于这类问题。按中国文化的表述也可称之谓“穷理尽性”或“究天人之际”的问题,是要倾尽全力去探求才有可能深入到“核心”的。

当然,也可以给中国文化的核心作一概括:说是阴阳、自然、中庸、“六艺”等等,也都不算错。但这样的回答毕竟是空泛、表层的,真正的“核心”就如同地球的地核,原子的原子核一样,没有“核反应”、“核裂变”,引发一场“核爆炸”,又怎能窥见宇宙人生的真相呢?

所以,“核心”之问,更像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祂是一个终极指向,需要“极深研几”的不断深入才是。

我的回答,等于没答。哈哈!

 

宗绪升:哈哈,我也感觉刚提出的问题真是不能轻易给出答案,您这是作了哲学式的回答!这让我一下又联想到了熊秉明先生曾经提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您对他的观点有何见解呢?

燕 凯:有关熊秉明先生这个观点的文章我也读过,确实有很深刻的见地。他提到“中国哲学家最关心的是身心性命之学......最后目的是在思想上省悟贯通之后,还要回到实践的生活之中。”真是点出了“核心”问题。他所说的“省悟贯通”绝非概念化的思维模式,“省”与“贯”这两个字都有万象归一的意象。尤其他说:“从抽象思维回归到形象世界的第一境可以说就是书法。”这个提法很妙!何谓“第一境”呢?应当是原初本然的生命状态,书法可以直接沟通此境,我是极为赞同的。因为思想的单位是概念,仅会停留在头脑的层面来认知世界,而艺术是直接感知的,与我们的身心更为贴近。而人所感知到的种种变化,归到极处便是阴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道”之门户,由阴阳而入“道”。书法之妙在于,它的所有变化都是一阴一阳,诸如藏露、提按、方圆、转折、奇正、疏密等等,毛笔在挥运之际,就是在感应阴阳之变化。它是剥离了概念思维,纯化到极致的艺术。与我们自身本然生命最能互通消息。这就是熊秉明所说的“回到实践的生活”,达到“第一境”。

现在借着书法探讨“核心的核心”,似乎刚才那个“不可答”的问题也变得可以回答了。其实,我也一直想借书法来探究中国文化的核心问题。因为书法是显象的,它活生生的记录着文化的基因密码,这比概念推理要真切的多。当然,以书法契入文化的核心也是要通过书写本身才能达到的,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解释依然是隔靴搔痒。

 

宗绪升:您在博士论文中提出要为“书法艺术正名”,现在常讲的‘书法艺术’这个概念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燕 凯:这仍然可以看作上一问题的延续。因为现在讨论艺术,往往依据西方化分类方式:或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等等;或是侧重表现人的主观情感,或是偏于再现客观物象。这很像传统西方哲学一样,艺术问题也是在主观与客观、唯心与唯物之间纠葛拉扯。而中国文化向来认为“艺”能载道,一切看似二元对立的东西都是浑全自在之道的分化与流显。书画、诗词、曲艺等等分类,并不影响根本上的一贯共通。还有,艺术本身就意味着人自身的生命成长,当个体生命融汇于生生不息的宇宙大生命时,也将是艺术的彻底升华。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都是由“艺”教孕育而生的。

另外,从“兿”的字源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艺术观。“兿”本义为种植,金文写作“ ”,正是勾画了一个人在土地上用双手种植树苗的景象。人种下种子,浇水培土,扶持幼苗,修枝剪叶,直至收获果实。在生长的过程中,天赐予阳光雨露,地提供养分基础,人施以保养呵护。种子在天、地、人的交流贯通中萌生,在远古人类看来,这不是最神奇的宇宙图景吗?中国人看待艺术,总会象种植一样,观照到人与自然的交流感通,视为生命本身的学问。

若把书法置于当今艺术的门类划分,因为它不直接描绘物象,故为“抽象艺术”;它需要眼睛来欣赏,又属“视觉艺术”;它抒发创作的情感,当是“表现艺术”。这一下就将书法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隔离开了。而书法是在“书写”中回归自心的一个“通道”。一味从视觉出发,分析“线条”和“形式”,这与我们的“艺”道传统是南辕北辙的。

我还是赞成让书法回归中国文化的脉络,成为滋养生命的艺术,去体认文化的核心。

 

宗绪升:燕凯兄如何解释毛笔“四德”?

燕 凯:凡学习书法,对笔之“四德”——尖、圆、齐、健,都会有了解。但大多数人仅以此为挑选毛笔的标准。实际上,毛笔的形制乃是源自于“制器尚象”的文化观念,其中大有文章。可以说毛笔作为“器”,正是我们以书法感通万象的一个通道。

我对此有些感悟,可简要说一下。

尖:笔锋无尖则不能凝注笔墨,人心不聚则不能贯注精神。笔虽“万豪”,聚而为“一”,一乃万变之源,虽千万点画亦是由“一锋”而出,故老子曰:“执其一,万事毕。” 佛家言:“万法归一。”若无“万豪”也不会有“一锋”之用,“万豪”如“坤”之承载涵容,“一锋”似“乾”之蓬勃健动。笔锋运用,合乎乾坤运转之理。笔锋不像刀锋之刃,仅可裁割;笔尖亦不似针尖之锐,用以穿刺。毛笔之锋,亦为尖亦为锋,亦能刚亦能柔,妙用自在,不可定执。  

   圆:笔毫团圆合抱,紧密相依,才成“圆”相。每根笔毫圆,众豪聚拢亦圆,各自安守本位,无争无执。笔豪的众“圆”,才成就笔锋的“一”“尖”。

   齐:笔锋浸水后润开压平,则笔毫齐列,锋颖如阵。笔锋凝聚,“尖”如“万法归一”;笔锋压平,“齐”似“诸法平等”。

   健:健则动,动则不息。天地运转,锋杪起伏,皆本于健动不息之道。健,并非鼓努作势的蛮力,而是真体内充,盈然而发之真力。

众豪归“一”,束笔锋为“尖”。一毫之“圆”通于万豪之“圆”。唯万豪“齐”圆,故能“万毫齐力”。“尖”“圆”“齐”三者具备,才阴阳变通,“健”动不已,不然笔毫无所束,气力无所充,只能是妄动而已。若备于“四德”,妙契于心,则笔锋未动之时,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笔锋既动之际,不令偏侧,使转自如,起倒随心,即是“发之而中节,谓之和”。

经我这一解释,毛笔简直就是书写的“神器”了吧!哈哈。

 

宗绪升:您讲的非常好!常言说“技近乎道”,这“神器”起了重要的作用。我注意到,您在回答问题时有一个中心词——“感通”。包括毛笔也可视为一个感应器。那书法究竟是怎样达成了与身心世界的感通呢?愿闻高论。

燕 凯:对!因为我们大都处于身心世界的主客分立,是物我相隔的状态,而如何回归自然,达到生命的融通,则是终极意义。《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是此义。

   书法的确是一个通道,而经典的书法作品最能活泼泼的体现此“道”。临习经典法帖,便是进入通道的最佳途径。这就是在与古人对话,感通契合。

   那么,在临帖过程中会有怎样的转化呢?总而言之,就是以书写来感应阴阳、调和阴阳,从而化解阴与阳的过度偏失,由此契入中道之义。当然,这句话说的有些玄虚,太哲学化了。我们试着回到书法本身来描述:在书法中无处不是藏露、收放、方圆、转折、疏密、奇正等等,诸如此类的对应都可归为阴与阳。凡是阴阳自然能相互感应,彼此摩荡,调养身心的功夫就在其中。这个作用很像我们所熟知的“摩擦起电”一样,阴阳两种电荷经过摩擦产生了电流。同理,我们的心灵也会在阴阳激荡下汇聚能量,令作品发出灵性之光。古人称之为“气韵生动”——气韵的生成与动力之源无非来自于阴阳相感。

   这样也就容易理解为何学书必要从临习经典法帖入手了。临帖就如同我们用毛笔导入了古人当时“发电”(创作)的状态,随其摩荡感应,就自然会让我们的精神也能充电。时常的蓄养、充实,当然生命状态就不一样了。再说书法创作,是因为心灵有所感触,先来了“电”。我们再借着笔墨之挥运将阴阳振动传输出来,这就写出了精彩的作品。如此一说,不论是作书之人,还是古人的法帖,乃至毛笔、墨汁都是“电流”的一个通道而已,接通了阴阳消息,自成变化。古人说,“大块假我以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书法若达到高明的境界,随心写出,何尝不是感通天地“大文章”呢?

初学书法,当然先要遵守许多笔法、结构等方面的规矩,将我们拘束起来。这是因为一开始对用笔很生疏,根本不足以令其产生阴阳相感的效能,唯有熟练之后才“玩得转”,将阴阳二气抟聚起来。所以,要从规矩入手,经过一番正手足、调身形的功夫,才会引归正路。基本功扎实了,临帖才会成为笔墨间的交流对话,与古人感应会通。

刚才所言虽是书法最基础的问题,但最初的即是最终的。大道易简,感通的道理也不外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