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书法报老绪访谈之二十九——宗绪升对话李彤博士
(2010-11-20 22:21:25)
标签:
宗绪宋体书法史书法艺术《兰亭序》李彤宗绪升文化 |
分类: 老绪记事 |
宗绪升:李彤兄有幸先后师从徐无闻和黄惇两位先生,两位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学者,同时又是纯粹的书法家,你从两位导师那获益最多的是什么?
李
宗绪升:我了解到一个现象,当代有些书家,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学术成果,也根本没做过什么学术研究,仅仅凭借他们在书法上取得的所谓成就,却能受聘到某某学院作上了硕导或博导,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你认为,作为一位书法博士或硕士生的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李
宗绪升: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的领导,从你们学院以及兄弟院校的书法教育来看,你认为当代学院书法教育缺乏什么?
李
首先从高校的职责来看,高校除了培养专业人才,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要站在学科的前沿,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然而,至少在目前,作为高等教育的书法,在这方面的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反过来有时候,高校会抵挡不住社会风气,会被牵着鼻子走。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我就不多说了。但作为高等书法教育的书法,应当努力去改变这一现状。
其次,在我看来,目前高等书法教育还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那就是“重技轻道”。 这一点,不论是从书法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的评价乃至学生对于各门课程的学习的重视程度都有相当明显的体现。以至于不在少数的书法本科毕业生,在经过了4年的高等教育以后,除了在书法技法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不仅缺乏作为一个书法工作者必要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甚至连基本的专业理论修养也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准。这决不是笔者夸大其词的耸人听闻,可以说,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的书法高等教育中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个书法本科毕业生不会写专业论文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而即便是有些有志于书法的学生,考研究生时在专业理论课考试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有时也会让人瞠目。不论是在书法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考试中,非书法专业毕业学生的书法理论素养高过书法专业毕业生,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虽然,所有的学校都更愿意招收理论素养好,且又有相当书法技法水准的书法专业毕业生,但结果在面对书法专业毕业生糟糕的理论素养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非书法专业的学生,这种在考研时,本专业学生竞争不过非专业学生这一在其它学科中少有的现象,在目前全国书法专业的研究生招生中却不在少数。
造成这种重技轻道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当下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许多人对于书法艺术认识的偏颇;其次是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缺失;再次,急功近利的工具理性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对于“技”与“道”的厚此而薄彼。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如果不得到纠正,长此以往,不仅有碍于高等书法教育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给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宗绪升:你认为当代书法史研究方面尚存在哪些最需要书法史研究者去思考的问题?
李
宗绪升:当代书法史研究者对书法史的研究当持怎样的研究观念与研究方法?
李
所谓历史,对我们而言,是一个不在场的过去,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历史过程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是无法再现的,我们所进行的历史研究只不过是根据当时所留存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实物和资料以及后来史家的撰述为依据,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人为的叙述和复原。所以说,所有的“书法史”都只能是对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一种人为的阐释,不可能做到对历史的完全客观地描述和复原。因为撰写历史本身就存在着“谁在叙述、叙述什么、怎么叙述”的问题。赫伊津哈对历史的定义就相当的精辟——“历史永远是强加于往昔的一种形式,仅此而已。它永远是对在往昔中所寻找的意义的理解与解释。即便是纯粹的叙述,已然是某种意义的传达。消化这一意义的过程,可能带有半审美的特质。”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无限夸大我们对书法史研究真实性的怀疑,否定历史的客观性。但我们认为,任何对书法史的阐述即便是一种符合历史真实的阐述,充其量也只是从某个视角或某个层面对书法史的把握。因为历史的真实状况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而,“揭示古典的真实”还将永远地进行下去,这大概也正是人文学科研究的特质和魅力所在。因为多一种视角的体察和阐释,不仅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回曾经有过的忽略,也许还可以消除我们研究视阈的盲点,如果这种阐释不是无中生有的臆测,它都会从一个层面揭示出历史的可能,都会使我们书法史研究的“逼真性”更进一步,从而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至于具体的研究方法,我觉得是研究者秉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史观和书法艺术观对方法的一种必然的选择。方法本身并不存在着好与坏、先进和落后,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但拓宽视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重新提问”应当是在书法史研究中大力提倡的。
宗绪升:你觉得对于书法史的研究当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
李
宗绪升:你认为书法史与书法理论研究中的“史料考订派”与“史观派”存在什么冲突?
李
宗绪升:请问要做到书法创作的合规律性应该具备哪些重要的条件?
李
现在许多古人的观点似乎轻易地就被我们所否决,比如“字如其人”,比如一个人的道德、文章与书法艺术的关系,更有甚至把书法艺术能不能脱离汉字这样一个伪问题拿来讨论。凡此种种,其实皆反映了对书法本体认识的模糊。
宗绪升:对于书法本体论讨论的意义何在?
李
宗绪升:李彤兄对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书法史有许多自己的见解,我想套用柯林武德认为颇为难解的“历史学是作什么用的”的问题来向兄提问:书法史是作什么用的?
李
宗绪升:请兄推荐几部对有志从事书法史研究的读者朋友有必要去读的书,谢谢!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