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绪访谈之十八——宗绪升对话傅强

(2010-05-31 20:26:37)
标签:

书法

中国美术馆

尺牍

傅强

文化

分类: 老绪记事

宗绪升对话傅强

 

 

 

宗绪升:傅强兄任职于中国美术馆,那么我们就从美术馆谈起吧,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倒是参观了不少,但对美术馆这个机构还真不了解,美术馆的职能是?

傅  强:美术、博物馆界的研究者对美术馆的职能有过较为详细和认真的研究和描述。曾见一篇文章,以1930年(民国十九年)开馆的天津美术馆为例,探讨中国近代美术馆之发展。文中论者曾将美术馆的现代使命归为:一、保存美术作品;二、供民众参观与研究;三是造就艺事人才;四、促进工商事业发展。亦有论者概括为:一是收藏、保护美术资料和藏品;二是面向社会展示这些资料和藏品;三是肩负发展、创新文化的使命。有学者亦认为其至少应该有三大职能:一是征集收藏保管;二是研究;三是社会教育。1930年10月,天津《大公报》曾报道过严智开的一段话:“……夫我国美术物品,多系先民之遗产,为历代之精华,保存整理,实为今后吾人之责务;抑亦美术馆所应负之重大使命也。……”这是几十年前的炙语,亦是眼下的实情。我想上述的简括是基于美术馆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建构,其对美术发展所应起作用的一种简括。当然,这种简括亦是对美术馆从其产生到不断壮大的整个发展过程,逐渐沉淀和积累而被公众所接受认可的其存在意义、价值的简括。

或许,上述简括的外延不仅如此,收藏的艺术品作为美术馆的藏品不可能放在库房,秘不示人,这些藏品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场所,按照设定的方式向公众展示,这样美术馆的展览、展示职能就产生了。当然,围绕藏品可做的事情不只仅有这些,还有,依据藏品可以进行相关艺术门类的学术研究。同时,随着展览、展示职能的不断发展,开展交流和对观众进行公共教育的职能亦顺理而就。

宗绪升:谈谈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区别?

傅  强:从职能上讲,二者并无本质区别。现代化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均是收藏和展示艺术作品、传播艺术信息、推动学术研究、开展公共教育的文化建构。按照我们通常的认为,博物馆常以收藏和展示古代文物的为主。而美术馆则以收藏和展示现、当代艺术品为主。

宗绪升:如果给世界各国美术馆做个排名,中国美术馆能排在哪个位置?

傅强:对我们而言,“美术馆”是舶来品,其在中国存在的历史,很短。中国美术馆自建馆至今,见证了并继续见证着中国新时期美术发展的最主要成果。近年,随着中国美术馆“开门办馆”方略深入实施和相关工作的拓展,其在国际美术馆界的影响已逐渐的日益扩大。可想,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强大,中国美术馆乃至整个中国的美术馆都将会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

宗绪升: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与在地方美术馆举办展览有何不同?到你们美术馆举办展览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办展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又是呢?

傅强:为艺术家举办展览,对于不同地方的美术馆而言,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国美术馆异于地方美术馆在于它展出场馆环境和办展流程。举办展览对艺术家来说,不能说是小事,对自己的艺术充满信心并且其艺术能够获得大家认可的艺术家,选择自己中意的场馆展示作品,对其艺术的传播、再创作以及进一步发扬广大会起到较为积极的影响。

宗绪升:你对网上“中国的美术馆没有给世界贡献当代文化和原创艺术”的尖刻论调有何看法?

傅强:曾在网上看到《美术馆的建立和发展也可以源自朴素的理由》一文。文中曾提到:面对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威胁论”的传言,中国“没有给世界贡献当代文化和原创艺术”的论调更为尖刻。较之于此,“中国的美术馆没有给世界贡献当代文化和原创艺术”的论调在内涵上显得更为具体。从国际的视角范围看,经受历史进程的考验,伴随长期、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一些美术馆的发展引世人所瞩目,并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深入、深刻的影响。而美术馆在中国存在的历史很短,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建构,通过美术馆本身的行为对公众产生广泛的文化影响,并非随着作为建筑来看的美术馆的建成能够很快深入人心。因为,对于这类文化建构来说,文化积淀比建筑本身显得更为重要。

宗绪升:中国美术馆的日流量有多少?来参观展览的一般都是哪些人?

傅强: 2006年是38万人,平均日流量近1000人;2007年近80万人,平均日流量近2000余人;2008年超过了105万人,平均日流量近3000人。参观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根据展览的不同,以及宣传的深入程度,到中国美术馆参观的观众流量变化较大。2008年春节期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 ,展览档期内观众的日流量每天近2万,最多时达2.8万人

观众多以艺术爱好者、艺术家为主,近年,普通观众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普通观众以老人和孩子居多。

宗绪升:你到美术馆工作后所经历的当代书法名家的展览,你认为哪一个最成功?为什么?

傅强:自2005年到美术馆至今,参与策划、经历和参观的书法展近百个。从展览本身来说,对于不同的书法家,绝大多数的展览,都非常成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展,绝大多数书法家的艺术水平毋庸置疑。在这个前提条件下,从不同书法家风格迥异的书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就变得非常容易。而书法家们也竭其所能向你传达着他们的艺术主张,并且你能从展览中领略到这种努力。

宗绪升: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看,你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举办展览,缺乏的是什么?

傅强:众多的展览中,好的作品并不缺乏,缺乏得是艺术家对展览本身的学术定位。我们知道对于很多艺术家而言,办一次展览不难,然利用展览使其作品产生文化影响是很难的。因此,对于展览的理解,仅仅是把作品简单挂一挂的看法,是最初级的。关键是做到,通过展览让自己的艺术理想受益于人。

宗绪升:我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到你们馆参观不用买门票,我了解到,国内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已经不收门票了,美术馆是否应该收门票?收门票是否不利于群众文化的普及?

傅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凭会员证免票。另外,博物馆从业人员、解放军、武警官兵、60岁以上(含60岁)的参观者可免票。18岁以下的大中学生凭证件半票。还有很多可以享受免票、半票优惠的个人、团体都有具体的政策可参照。

    目前阶段美术馆仍相应的收取门票,但是随着国家政策以及美术馆自身软、硬条件进一步的健全和实施,中国美术馆必将在公共美术事业的教育普及中担负越来越重要的责任,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宗绪升:什么样的艺术家才有资格到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是不是所有的当代艺术家到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都是要出场租费的?目前你们的场租费是?

傅强: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定期会就每一个申请方所提交的策划方案、展览作品图片及主办信进行严格审核,决定该展览是否具备在美术馆进行展出的资格。可以说申请办展的绝大多数都是具备相当影响的艺术家,但这绝不是是否通过评审的决定因素。
    目前在美术馆举办展览是要收取相应的场租费用,由展期和展厅决定,具体标准需要咨询我馆展览部。

宗绪升:拜读了你的几篇论文,请问傅强兄,你所了解的当代书法流派有哪些?你认为哪一流派可以经久不衰地发展下去?原因何在?

傅强:在拙文《当代多元化书法创作散议》,我曾简论过这个问题。现摘录部分原文如下:业界对于多元化是有共识的,许多互为关联或各执一端的书法存在方式便是当代书法创作多元化的时代表征。论者多从当代中国书法的走向、现状、表现思潮、创作理论、学术机制等诸多角度和方面赋予多元化以切实关注。或总揽书坛,分“碑派、碑帖融合的创作模式、帖派和被称之为“现代书法”的探索”等方面加以阐述;或直析书法创作,并将其分为“传统风格书法,现代风格书法和源自书法的艺术”等几部分;或作为一种文化生态上的前锐现象,将其分为三大学派:“一是传统书法古典样式;二是学院派主流样式;三是前卫性现代书法样式”;或以风格为别,分为“新写帖型、新古典主义型、新童心写意型、意识流表现型、学院派、寻古派、新民间派、非汉字采风派、结构主义、波谱主义以及立足于跨文化研究领域、在语言学转向意义上生成的‘后现代’诸流派”等等。所述虽出发点不同,但确有交叉相同之处。

我觉得,以多元化的创作格局来形容当前书法的发展现状包括诸如上述的不同创作群体较为合适。半个世纪以来,书法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世纪初的学术反思,显示书法家们对书法本体化的追求,较之前期这种追求显得更为沉静和理智。如果把书法创作变化和对书法发展的学术反思作一个综合考察,可以发现,当代书法的时代表征在书法实现方式大众化、形式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得到诠释,反之,书法实现方式大众化、形式化和多元化的综合效应在时代表征被诠释的过程中更趋深广。

不管如何,我们仍然寄希望于留有历史延续和时代特征深深印痕的多元化创作格局,在时空的进一步变化中紧随并反映时代。

 

宗绪升:你参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吗?你对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个组织有什么看法?

傅强:参加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书学研讨会。中国书法家协会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延沿至今,其在推动中国书法创作、研究、展览以及书法的群众普及工作等方面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可谓功莫大焉!尽管,当下组织的工作可能不是十分尽如人意,但这不能抹杀协会在推动书法发展发面所应起的重要作用。

宗绪升:谈谈你的论文《从试学童制看汉代的“尺牍”》吧?

傅强:短文本是我硕士论文《汉代“主书之吏考察”》中的一小段。文章立足于对汉代的试学童制与当时通行的“尺牍”的撰制是存在着某种联系的阐述。通过对汉代考试制度要求的分析,探讨汉代“尺牍”,指出在汉代“尺牍”是一种文体,有较为固定的格式。并从文辞和书法两方面,由汉代的试学童制入手进行阐释。进而论述试学童制和“尺牍”之间的相互关系。前汉到后汉,选官制度在逐渐演化。汉代选官以察举、征辟为主,“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以此制度晋生的官吏大多是一些有家学、师学渊源之士,所作尺牍的文辞理应“有可观采”。由考试入仕之官吏绝大多数是“能书会计”之辈,撰制尺牍是他们的看家本领。试学童制、尺牍皆是封建官僚系统日益发展的产物。随着世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世人所重尺牍的角度也在发生变化,向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章帝以前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之后这种影响趋于弱化。魏晋之后,人言尺牍皆重书法,其文辞便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十点动车
后一篇:得翠盖一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