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老绪记事 |
谢海的一二一
圈点《谢海美术批评文集》中新书法观点
宗绪升
谢海是近年来中国美术界异军突起的批评新锐,自1999年10月起在全国发起并组织了二十七次重大学术活动,多次出任学术主持人和独立策展人。他鼓吹“白话评论”,以这“谢家白话”打造出炉的《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谢海美术批评文集》,于去年11月16日在上海世贸商城首发,本书作者——“谢家白话”掌门人于12月初飞抵香港,在那儿举行了读者见面会。
在美术批评上谢海风风火火,人气正旺,然而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越亮,其他方面的光芒往往会为其所掩,谢海画过一些很传统的中国画,这几年也一直在搞水墨实验,但局外人知之甚少,同样作为书法家的谢海却很少为人所知,尽管这位年纪并不大的谢海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频频间鼎国内一些大奖赛,并在专业媒体刊发了不少争鸣文章,人们对他的书法仍然还是知道的不多。
对其书法水准知道不多,对其新书法的认识和实践就更不多。毕竟谢海是个美术批评家。换句话他是对美术事件、现象、个案猛批猛评的人,尽管我们知道书法和美术的关系,但多少还是隔了一层。应该说像谢海和我,这般三十岁龄左右的人,都是经历了十五年前的书法狂潮的,平心而论,这场狂潮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是“现代书法”的一词浮出了水面。
狂潮之下难免泥沙俱下,什么改变字型寻求歪瓜裂枣,什么东倒西斜追求视觉特异,以李骆公为首把篆书变形,墨,中掺水来求墨色变化,造成书不像书,画不像画的“混血儿”。继之古干、王天民、马承祥等人的响应,队伍逐渐壮大,形成影响,这时候,冒出了“现代书法”一词……绝大部分因其笔法的拙劣,文化的薄弱,修养的欠差,审美的偏执,领悟的不足等原因,变成新书法的殉道者。——摘自《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谢海美术批评文集》
“山雨欲来风满楼”刮得书坛天昏地暗盲盲从从。明智的人从中得以思考,不明者跟着搅和,这个骨节眼上,谢海独善“冷眼看世界”而必然地归之于前者。第一他向理论要答案:不过,变态美也需要技术面来支撑,他们滑;变态美也需要文脉传承的支点,他们没有;变态美还需要理论的梳理,他们也没有。他们除了有一股勇气和盲目之外,什么也没有。——摘自《答苗凤池我所坚持的新书法》
接下来他从“脑”转到“手”,对实践发出一连串的叩问:在八届中青展上我对新书法的界定,提出了两个学术指标:一要有书写性,一要坚持汉字。——摘自《谢海八届中青展漫谈》
诚然,这两点就像一个游戏的规则,若脱离所指的话,我们所谈的任何名称之下的书法都是妄谈,谢海很清楚地指出无论何种类别,也无论以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其根本都不会变的,即艺术的涵盖:“体,只是一个形,高矮胖瘦,粗细大小,是肉眼能看得到的东西,而由形派生出来的质,试看不到的,它是透过形对人的感官作用进而作出联想变成一种附着于作品的外延,是视觉的张力。质是书法的境界。”一步直指七寸——“书法以人为本”,所谓“书如其
人”,谢海深谙其中道理,在这个“人”字的打造上,他接受了一番“十年砥砺”,从哲学、美学、史学、文学、理学等各个方面汲取滋养,深吸牡纳,找到姐妹艺术的相通处,融他法为己法,再以己法随意作为。
谢海强调书法要有度,度在分寸的把握上,书法作为书法,要具有艺术的共通性,又要具有书法本身的独特性,“书法的可识性,”谢海说:“不可识其形谓之画,而且可能是劣画、差画,太可识和法度过于规范化则成了美术字”,所以这个分寸如何把握,是一人—理解,一人一程度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的可识性是一对矛盾,而对这个矛盾的解决的效果便落在了书写者的自身学养、操练技法以及道德品格上。
(谢海《美术报》编辑、独立策展人、批评家)
圈点《谢海美术批评文集》中新书法观点
宗绪升
对其书法水准知道不多,对其新书法的认识和实践就更不多。毕竟谢海是个美术批评家。换句话他是对美术事件、现象、个案猛批猛评的人,尽管我们知道书法和美术的关系,但多少还是隔了一层。应该说像谢海和我,这般三十岁龄左右的人,都是经历了十五年前的书法狂潮的,平心而论,这场狂潮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是“现代书法”的一词浮出了水面。
狂潮之下难免泥沙俱下,什么改变字型寻求歪瓜裂枣,什么东倒西斜追求视觉特异,以李骆公为首把篆书变形,墨,中掺水来求墨色变化,造成书不像书,画不像画的“混血儿”。继之古干、王天民、马承祥等人的响应,队伍逐渐壮大,形成影响,这时候,冒出了“现代书法”一词……绝大部分因其笔法的拙劣,文化的薄弱,修养的欠差,审美的偏执,领悟的不足等原因,变成新书法的殉道者。——摘自《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谢海美术批评文集》
“山雨欲来风满楼”刮得书坛天昏地暗盲盲从从。明智的人从中得以思考,不明者跟着搅和,这个骨节眼上,谢海独善“冷眼看世界”而必然地归之于前者。第一他向理论要答案:不过,变态美也需要技术面来支撑,他们滑;变态美也需要文脉传承的支点,他们没有;变态美还需要理论的梳理,他们也没有。他们除了有一股勇气和盲目之外,什么也没有。——摘自《答苗凤池我所坚持的新书法》
接下来他从“脑”转到“手”,对实践发出一连串的叩问:在八届中青展上我对新书法的界定,提出了两个学术指标:一要有书写性,一要坚持汉字。——摘自《谢海八届中青展漫谈》
诚然,这两点就像一个游戏的规则,若脱离所指的话,我们所谈的任何名称之下的书法都是妄谈,谢海很清楚地指出无论何种类别,也无论以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其根本都不会变的,即艺术的涵盖:“体,只是一个形,高矮胖瘦,粗细大小,是肉眼能看得到的东西,而由形派生出来的质,试看不到的,它是透过形对人的感官作用进而作出联想变成一种附着于作品的外延,是视觉的张力。质是书法的境界。”一步直指七寸——“书法以人为本”,所谓“书如其
人”,谢海深谙其中道理,在这个“人”字的打造上,他接受了一番“十年砥砺”,从哲学、美学、史学、文学、理学等各个方面汲取滋养,深吸牡纳,找到姐妹艺术的相通处,融他法为己法,再以己法随意作为。
谢海强调书法要有度,度在分寸的把握上,书法作为书法,要具有艺术的共通性,又要具有书法本身的独特性,“书法的可识性,”谢海说:“不可识其形谓之画,而且可能是劣画、差画,太可识和法度过于规范化则成了美术字”,所以这个分寸如何把握,是一人—理解,一人一程度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的可识性是一对矛盾,而对这个矛盾的解决的效果便落在了书写者的自身学养、操练技法以及道德品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