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种高度转身(为维他命诗集作序
于燕青

我认识的作家里有很多是教师,或是做过教师的。这恐怕是21世纪文坛的一大现象。有过一面之缘的诗人维他命,就在漳州的一个小城镇里教书育人,闲暇时,写点诗。这在我的想象里是一种精神田园式的生活。
命运曾经让我差点也成为这样的人,我的母亲也是教师,我是“补员“参加工作的。因为母亲经历了文革那段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教师生涯——臭老九。所以我谨遵母嘱,没有选择她的职业。后来做教师的好处毋庸我赘述,这成了我的一大遗憾。我常想,一个教师站在讲坛上,那就是一种高度。面对那么多双眼睛,与那么多灵魂的窗户对视,是一种怎样的感触?维他命的诗《转身》更是给了我的想象插上了翅膀:“站在这里/需要不断屏弃渺小/站在这里/依然是一种仰望的姿势/你坐着/就有了星空的高度/让那些概念、规律、公式、变得简单/你用所有的空间承载/我无声的赞美/前方,横过一条路/像你举起的一只手,如此霸道/我躲避、退却,画地为牢/转身/你的阴影,比黑板更黑。”这首诗里似乎包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那个坐着的“你”也许是个美丽的女孩,也许只是诗人的想象罢了。当诗人转身面对属于他一个人的黑,光明的火种、人生的感悟是不是就在那里孕育了呢?我以为诗歌是倾听内心的声音,一个优秀的诗人是能够按自己的内心写作,这是一种才能。我很喜欢奥尔罕·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里的一段话:“当我画一匹骏马时,我就变成了那匹骏马。——当我画一匹骏马时,我就变成了画它的伟大的前辈绘画大师。——当我画一匹骏马时,我就是我,仅此而已。”这说明艺术家首先必须融进自己所创作的艺术里,再来就是学习前辈大师的东西,最后是超越,从那里脱跳出来,成为无可替代的自己。诗歌写作也是这样,首先要融进笔下的诗歌里,维他命的诗歌写作已经迈出了这可贵的一步。
维他命的诗大都短小精悍,“内心守住的一道线/婉约入骨/所有爱恨情仇/如盛住瓷器的丰满/夜的黑,专为昙花作背景/多少日子/在想象里为你打开,一瓣一瓣”这首《秘密》达到了“凫胫虽短,续之则悲”的境界。那“竹外疏花”的闲适明朗,那“梅边吹笛”的清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如盛住瓷器的丰满”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时光的容器。诗人维他命给了我们一个超越肉眼的、空灵的视界。这丰满的奥秘,非人类的智慧所能彻悟的。瓷器,又是多么美好而易碎的东西,比如青春、爱情、心绪、诗歌等等,这需要我们有一双心灵的眼睛,一双呵护的手。
然而,慢慢地等待,等待一些或重或轻的词语,飘落或坠落在日子的薄册里。这似乎是我印象里维他命的写作习性,
所以更多的是常常于一首看似平淡的诗里佻达着一两句让人一凛的诗句,“日子的脸上有咒符”“每天有铁的力量”
——《空篮子》。“岸在慢慢地走/像一个隐秘的盗贼”——
《12月16日的河流》。“痛苦是记忆的保湿水”——《与海同谋》。这些属于诗的“创生”性词句,是率性的,日常的,没有刻意的做作。从而使整首诗歌有了高度和亮度。成为提挈整首诗的诗眼。
然,诗人还有不足的地方,在他诗歌的麦田里,还混有稗子,良莠参差。好在诗人很年轻,我相信1978年出生的他,只要肯下功夫,就会拥有一片更漂亮的麦田。我在此祝福他,愿他“那个想从秋天里走出来的人/脚步不践踏落叶/挟一些光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