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读书笔记3
(2017-01-17 14:24:1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枕风读书 |
语文学科的突破口:文本解读
吸引力是阅读是否发生,并能否进行下去的主要原因。
真实阅读的情形是复杂的,一是读者的阅读状态,消遣的或者理性的,二是读物的质量,吸引力大于排斥力或者是吸引力小于排斥力,三是读者的阅读水平,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真实阅读又是简单的,从读者角度,真实阅读应该是原汁原味的阅读,从读物的角度,吸引力是根本,一些读物排斥力大,但阅读照样存在,这是理性阅读领域的情形,此时,排斥力成为研究对象,或者,读者克服排斥力,寻找其吸引之物。何况,我们要讨论的阅读对象是母语教育的名篇佳作。
文学的娱乐功能,特别是寓教于乐的特点,是一般文艺理论著述必然论及的基本观点,也是东西方自古就有的重要文论观点。
文艺作品的首要功能——审美功能的角度
一部作品审美功能是最为紧要的,首先的。人们必须首先感受到美,并被美深深地吸引后,在愉快地享受了美之后,才能认识社会和接受教导。——童庆炳
李泽厚审美的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叔本华——自失论
审美自失是优秀读物的最基本的真实阅读状态,无害快感、有益快感、高尚快感都属于审美快感,审美自失是审美快感的极致状态。
叔本华自失论——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
所以,带着先入为主的某个知识点去阅读作品是很不妥当的,必须排除干扰,原汁原味地真实阅读。
但是,审美总必须有欣赏的自意识,即在融为一体、自失于对象之中时又仍然保持静观,不做出实用、伦理的现实反应。强调欣赏自意识非常有意义,我们在沉迷、自失于剧中情节、小说人物命运、文章内容之中时,同时会在心里说,演得多好啊,写的多好啊,这就是自意识的欣赏,即同时指向艺术表现力、艺术形式了。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假定的真实,都是虚构,但是它假得跟真的一样;一切正常读者的正常阅读,既不会全当真,也不会全当假。读者沉迷、自失于优秀的作品,他就不仅获得了思想的熏陶,还会受到艺术表现力的感染,久而久之,其思想境界和读写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破坏审美自失的表现:
1、没有经过第一遍的纯阅读,就叫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即纯粹的审美对象占据读者头脑的自失阅读已被剥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语文教学被压缩到很逼仄的空间,因而,这种抢时间、抢“效益”的紧张教学法比比皆是。
2、布置的预习作业过多、过于具体。过多的预习任务往往使学生带着先入为主的考虑进入“非纯”阅读。
3、选文无趣。选文要有兴味,文字障碍不要指望一次性解决,成人阅读《西游记》也未必能解决全部字词。
4、忽视课外阅读。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海明威精彩——卡罗尔。课内有压力,导致难以进入审美自失的阅读状态。
秘妙论
审美自失的深层原因——“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之秘妙
审美对象的艺术奥秘是观赏者“自失于对象之中”的深层原因。
“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是杰出作品反复出现的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规律,是其引人自失其中的深层原因,或者说奥妙、秘密,是读者审美自失时潜藏着的理性指向。引导学生感受、揭示乃至学习这个秘妙是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的特殊矛盾,是其全部特殊矛盾之所在,是其能够成为一门学科乃至科学,赖以立身处世的最根本的依据。
秘妙论说包含的两方面的秘妙
1、不朽之文字
一是好在这不朽文字再现了直观,再现得明白如画,使读者自得之。
二是好在这不朽文字所写之对象引起了读者之共鸣。
三是好在这不朽文字乃是唯一之表达,福楼拜的“一词说”,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不朽文字绝不仅仅是遣词造句和狭义的语言文字,而是指整个艺术表现形式,如剪裁布局等。
四是好在这不朽文字,人人觉得“非我之所能自言”。
2、作者把那转瞬即逝、灵光一现的境界,即“呈于吾心又见于外物”的境界捕捉到了。
“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秘妙的三组关系
1、熟悉感与陌生感
美感=陌生感*熟悉感
完全不熟悉,则接通不了人生经验通感,或者文字的表达使人无法理解
太熟悉了,甚至自己也能写出来,美感则为零
例如,初读名著或名诗,对一些话还不能透彻理解,也达不到意会的程度。后来经过一段时间,会突然发现那些话其实就是在讲自己的某些生活,它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让我对以前的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不读这些名著,我们依然生活,但是却浑浑然,读了名著,并与名著暗合,我们就会对生活有更深的,更清晰的思考。
2、内容与形式
值得一读——对内容的肯定
太会写了——对形式的肯定
写得太好了——对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肯定
人人皆具的欣赏自意识会对秘妙是侧重于形式还是内容或者是二者兼具,做出自动分流。
3、感性与理性(浅层直觉与深层直觉)
一般读者可能只直觉认识、欣赏到好在哪里,而直觉中理性成分更多、更深层的读者,则能直觉感悟到为什么好。
优秀科技读物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
优秀科技读物往往更主要是表现形式、文字表现力的问题
1、以新颖知识、重要信息、精彩理论激起读者某种共鸣,读者深感作者说出了我能理解但我所不知道的东西。
如《统筹方法》,深入浅出的介绍
2、这个知识、信息、理论,读者知道,但作者找到了一种相对最好的表达。
引导学生感受、发现、揭示秘妙的阅读教学中,三种值得注意的情况:
优秀作品吸引读者至审美自失,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那秘妙,但读者往往不自知,即使有所自知也有高下深浅之分。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教学就是要针对不同情况引导学生感受、发现、揭示作品中的这一秘妙,乃至学习这一秘妙,转化为写作教学。
现代语文教育要继承古代原汁原味、指向秘妙的教学传统,但是不能任由学生“暗中摸索”,而要“明中探讨”,还要尽可能给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索的机会。
1、读者发现了,也感觉了,但不会分析,一旦分析出,必有豁然开朗之美。
2、读者有朦胧的感觉,但具体并未感觉到,并未发现,更不会分析,一旦引导其发现并分析出好处,必有茅塞顿开之美。
3、这秘妙其实深藏在学生心中,但他浑然不知,一旦揭示,必有惊喜乃至震撼之美。
后一篇:嘉言懿行31——喂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