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读书笔记2
(2017-01-17 14:22:16)分类: 枕风读书 |
三“美”教学和当代三步分析法
三“美”教学
这里的“美”指的就是文章的秘妙。
美的积累——美在此处——美的发现
美的积累:
1、大量阅读、熟读,乃至背诵优秀读物,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
实践表明,只要能不断地进入审美自失的阅读状态,不断地感受到读物中的美之所在,并不要求读者非要说出这美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只要不断有所感受,有所积累,语文素养就可能有所提高。
从培养读写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看,中国古代早有这样的丰富经验,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教他们熟读两百来篇古文。尽管没有好好研究,但重要的是有感受、有积累,有了这个印象很深的基础,慢慢就会“摸到文章的调子”,体会到它的技巧、写法。
古人的这种经验,现代人称为“形式掌握说”,认为大体了解、熟悉一种表达样式,需要熟读四五篇文章。
书读的越多,以书解书,以书化书,就越会读书,阅读水平就越高。
2、重要的是深接触。
积累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要背诵,重要的是深接触。
3、读、背名篇的具体做法
分层法:广泛接触——熟读(含抄写)——背诵(含默写)三个层次,总体重心在后,但广泛接触也是必要的,否则由于后两层所花时间的限制,阅读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基本法:应当要求学生熟读乃至背诵一定量的规定篇目。
兴趣法:从兴趣入手,从易懂好记入手。古代教育是从儿歌、诗歌起步的,现代教育多从小说激发阅读兴趣,都体现了这个道理。既为兴趣,就因人而异。百家讲坛就是一个例子。
强制或半强制法,或强制+兴趣法。考试、读书笔记、阅读课等。
美的积累再好,但过程太长,多数人可能半途而废,终于未能走出这一“暗胡同”。为此,需要后面的美在此处、美的发现。
美在此处
美在此处指的是知道文本的秘妙所在,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就是知其然。
古人如何进行美在此处的阅读教学?
暗引:以自己的审美自失状态和体验指向,示意学生美在此处,暗引学生提高感悟水平。这是私塾的基本教学形态。
明引:就是古代的选本评点,评点就是一位不在场的老师明确给你指出,美在此处。
现代语文教育如何进行美在此处的阅读教学?
首先,备课时教师应努力去把握文本究竟美在何处。
其次,应检查学生是否把握了读物的美之所在。检查的办法可以把它纳入最通常的预习检查或课堂讨论、问答中。课改中出现的“非预设性、非指示性教学”体现了上述两法的结合。更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美在此处的把握的是读书笔记,其中评点式读书笔记最值得注意。
再次,如果文本之美确需让学生了解,而学生又浑然不知,教师就应以适当的方式指出美在何处,给予必要的点拨。不过,当代的点拨不应像古代评点本那样直接告诉学生,而应更多地调动学生参与,点拨不应穷尽,点到为止即可。
美的发现
知其所以然,是揭秘、解密、解码。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什么,怎么教,都重要,但教什么更为重要。
首先,发现美可以是自己钻研,也可以是查阅资料。
其次,转化为课堂教学,可深可浅,可多可少,但是都应指向文章精髓、文本奥秘。
三美教学与课标要求的体验、探究紧密对应,表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秩序。如果说,美的积累、美在此处主要对应于体验,那么美的发现主要对应的就是探究(初中为主)和鉴赏(高中为主)。
小学阶段,体验和积累更为重要,高中阶段,探究、鉴赏、发现、分析的重要性越显得突出,初中则介于这两者之间。
当代三步分析法
我们说的文本分析是基于审美自失的整体阅读,是直奔吸引读者的秘妙所在,揭示其“带给你喜悦的原因”的解读活动,所以其重点感、揭秘感必然很突出,或者主要是表达特色,亦或主要是思想意义,使读者自失其中,而不是苍白地去理解。
而混乱的碎片化式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活动训练多了还会消解、弱化读者的文本分析能力,使其对真正的艺术奥秘失去敏锐的感知力。
第一步——直觉体悟
直觉体悟法,就是直接接触、阅读文本的实践中,仅凭这一阅读实践所产生的体验、感悟,对文本进行的解读。直觉体悟是一种直觉的、印象的、整体的判断,它立足于文本整体,产生对整体文本的直觉感悟,做出其解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此法确保了认识事物的最重要的基础。
1、排除一切干扰地整体阅读、自失阅读、真实阅读。应立足文本,面向文本,原汁原味,专心致志。
2、紧紧抓住阅读初感,尤其抓住出乎意料而又豁然开朗的最兴奋点以及抓住指向艺术奥秘的顿悟、妙悟。
阅读初感大抵有四类,一是阅读期待中德顺向共鸣,与读者头脑中潜在的预期暗合,于是感到愉悦乃至兴奋;二是期待遇挫的同时,随即豁然开朗乃至拍案叫绝的异常兴奋现象;三是初次阅读就包含解读,就敏锐地觉察到文本之奥秘,出现顿悟乃至妙悟现象;四是疑窦丛生的困惑。
3、尽量逼出顿悟方罢手。
在第一阶段,文本阅读不要机械地只读一遍,可以也应该阅读多遍,尽量逼出顿悟再罢手,这样的实践也有益于培养一个人的艺术感染力。但是多遍要有限度,感到无望就应该转入下一个环节。
4、抓住新鲜感、兴奋点,尤其是最新鲜之处、最兴奋之点。
第二步——文本内外部矛盾、关联的深入分析
1、文本内部矛盾、关联的深入分析
(1)显见的表层内容与隐藏的深层本质、艺术奥秘之间的矛盾关联
歌德的三层次秘密说,孙绍振的三层次隐秘说。
第一层是表层,第二层是隐秘的意蕴,第三层是更加隐秘的表现形式。
(2)兴奋点与全文的关系(点面矛盾或点面统一,因果关系)
(3)高潮(结果、结局)与全文的关系(因果统一,天衣无缝,针脚绵密)
(4)通向奥秘的可见矛盾(可见的异样关联)
如《孔乙己》的最后一句
(5)隐秘的异样关联
诗歌由于语句精炼、对仗、押韵、留白等要求所形成的压缩、省略、跳跃、倒装等表达方式,使诗歌中存在众多隐秘的异样关联。
要分析出诗歌的隐秘的异样关联,关键之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表达的特点,调动经验,发挥想象,填补空白。
(6)关键语句、重要词句的言外之意(表里不一致的关联,表里矛盾)
主要有三类:关键语句的言外之意、名句的言外之意、话里有话模式
(7)不可忽视的次要方面
次要人物、次要段落乃至删除的段落等
(8)美与真、善的错位矛盾
美与善的错位矛盾,往往越不实用越动人。
一切用到还原法的,几乎均可做美与真的矛盾错位的分析。
(9)越出常轨的考验(常态与超常态的矛盾关系)
常态下,人的性格、品质、情感表现不出来或者表现得很微弱,不足以让人发现,让他越出常轨,处于超常态,包括极端逆境、极端顺境、对立的两极、一波三折,人物的生动个性和情感特性就表现出来了。这是创作的道道,也是解读分析的道道。
(10)遵循形式规范与突破规范,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2、文本外部的矛盾、关联
(1)与作品描述的客观对象的原生态的矛盾与关联
这主要就是运用还原法分析,通过经验比照、实证比照、想象等,还原出作品描述的客观对象的原生态,与作品世界比较,看看作品变异了什么,以此看出作品的用意、倾向、重点,看出文学作品的美与真的错位。
(2)与其他相关作品或相关表达样式之间的矛盾与关联
这主要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即与同主题、同题材、同体裁或在某方面有关联的其他作品、其他表达样式(定稿与未定稿,不同版本,不同译文,换词法,替换法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作品的个性、特殊性等。
3、内外部矛盾、关联深入分析的注意点
从首次发现的矛盾、关联入手,是什么矛盾、关联就从什么地方切入;一个切入点未解决问题或者觉得不够充分,就转换另一切入点再予分析。如果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可能是自己的前积累不够,应当转入第三步。
分析中应时时联系第一步初感中、直觉体悟中的种种领悟,分析完后再回到文本整体进行整体的再次阅读、体悟和综合性的梳理,这样的综合——分析——综合可能反复多次。
第三步——引入资料助解
引入资料助解的必要性:上面两步,无论心满意足还是不甚满意,都应引入其他资料助解。解读者原有什么积累,就发挥该积累的作用,但在解读分析时,尚未掌握的资料不要急于引入,先就现有水平完成第二步后再转入第三步。
具体做法:
1、引入有关的知识理论进行分析
康德和李泽厚的美学理论,朱光潜的,王先霈的《文学批评原理》等
2、引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夯实、深化分析
孟子“知人论世”,鲁迅“全篇全人”等
3、引入他人的评论帮助分析
注意事项:
1、努力养成在第一步、第二步至山穷水尽(包括心满意足)后再引入资料的解读习惯。
2、都应如前做法,返回整体综合,注意回应、联系第一步、第二步。
3、学习分析、学习揭秘式解读的开始阶段,引入资料助解会更多些,乃至可以模仿,直接照搬,但都要养成叶圣陶告诫的“先动天君”的习惯。
4、具体作品的分析,永远有一个现有理论不能到达的分析点,这就是作品尤其是名篇杰作的个性、特殊性、本质的“最后”解读永无终结的问题。
提出新理论是专家的事,一般的解读者,应明确实践是第一位的,理论是服务于分析解读实践的,要积极学习理论,更要大胆进行实践。
前一篇:嘉言懿行30——躲猫猫